返回官网
044 藏教 经 俱舍论 婆娑论 五部律 能杰法师 天台四教仪

播放:0 时长:01:23:05 更新时间:2021-12-16

 “经”的意思,智者大师在《观经疏》中解释为“法”与“常”之义。凡夫和圣人所应共同遵守的行为规则叫做法,邪魔外道不可改变或破坏的叫做常(这是解释经所具有的训导功用);又经者径也,即指是通往涅槃的径路;又经者经过也,即指正法是经过圣人的金口宣说,所以称为经(这是解释经的内在意义)。

  “阿含”:即法归、法本、无比法等义,前面已说,此不重复。

 二、阿毘昙藏:即指论藏,阿毘昙是旧译,新译称为阿毘达摩。此云,无比法(意为圣人智慧高深,而其分析区别解说一切事物的道理,没有人能够比得上之意)。

  声闻乘的论藏有哪些呢?即指下面小注里面所写的《俱舍》、《婆娑》等论。

  《俱舍论》全称为《阿毘达摩俱舍论》,此云,对法藏论全论通过五事|(色法、心法、心所法、不相应行法、无为法)内容,讲述一切万法的总相、别相、性质、类别,对世出世法进行细致入微的分析,详细阐明流转与还灭的因果法则,真实开显四谛真理,为所有希求解脱的修行人指明一条修行途径,在印度有聪明论之称,是印度世亲著。汉地有二种翻译,古译有梁陈时代,真谛三藏曾翻译称为《俱舍释论》。中国汉地一般所弘扬的是唐玄奘法师所译的《阿毘达摩俱舍论》,总共有三十卷,是属小乘中的说一切有部论典。而智者大师所引用的《俱舍论》是指古译来的《俱舍释论》。

 《婆娑论》全称《阿毗达摩大毗婆娑论》,略称《大毘婆娑论》、《婆娑论》。婆娑:此云广说、广解,也叫做“五百罗汉说”。有二百卷,也是唐玄奘所译,主要解释《发智论》,是声闻教典最大的论藏。

  《阿毘达摩发智论》原是印度二十部派中,说一切有部的根本论典,和《集异门是论》、《法蕴足论》、《施设足论》、《识身足论》、《品类足论》、《界身足论》(以上合称六足论),再加上《阿毘达摩发智论》是一切有部中的最重要的七部论。根据《俱舍论记》记载:“发智一论,法门最广,故后代论师说六论为足,发智为身。”此即表明古来都以《发智论》为有部教义的代表作。此《发智论》是佛灭后约三百年有位迦旃延子所著,在当时北印度思想界占主要地位。有部学人对于此论曾竞相钻研,各宣胜义,广事解说。而《大毗婆娑论》即为这些对《发智论》不同义解的广大结集。其所以名为《大毗婆娑》即是包含有广说、胜说、异说三义,即指此论中分别义广,故名广说;说义殊胜,名为胜说;五百罗汉各以异义解释发智,名为异说。具此三义,故存梵言。此《婆娑论》也有古译,但残缺不全,以玄奘大师译本为最全。

   毗尼藏:即指律藏,旧译毘尼,新译毘奈耶,依据本义,应翻为“灭”,即能灭众生烦恼,但正翻为律。“律”即法律法规之义,这一类经典中包藏了一切戒律之法,所以叫做藏。其中记载了有犯无犯,犯罪轻重,处断分割等内容。

  五部律:指如来灭度之后,上座比丘以大迦叶为首的五百阿罗汉在灵山毕钵罗窟内,推举持戒第一的优波离尊者,在九十天中,升座八十次诵出律藏,所以称为八十诵律。这次结集称为上座部结集。另外还有佛弟子婆尸迦等凡夫与圣人共一千人,也在毕钵罗窟的外面结集,而称为大众部结集。结集为僧祇律,或称此二种结集都为僧祇

律。结集后由大迦叶一直传到五代优婆毱多时,优婆毱多有五个弟子,各执己见,就把律藏分割成五部律,而没把根本的八十诵律传下去,所以五部律,即指当时盛行于西北印度的小乘五部派所传持的律典。

 一、昙无德部:此云法藏部。所传广律为《四分律》六十卷,戒本为《四分僧戒本》一卷、《四分律比丘戒本》一卷、《四分比丘尼戒本》一卷。以上四书均为姚秦佛陀耶舍译出,现在汉地的僧人,即持此部为主。

 二、萨婆多部此云说一切有部。所传广律为《十诵律》六十一卷(姚秦弗若多罗、昙摩流支译,卑摩罗叉重校),戒本为《十诵比丘波罗提木叉戒本》一卷(姚秦鸠摩罗什译)、《十诵比丘尼波罗提木叉戒本》一卷(刘宋法显集出)、《根本说一切有部戒经》一卷(唐义净译)、《根本说一切有部苾刍尼戒经》一卷(唐义净译)。

 三、弥沙塞部:此云化地部。所传广律为《五分律》三十卷(刘宋佛陀什等译),戒本为《弥沙塞五分戒本》一卷(刘宋佛陀什等译)、《五分比丘尼戒本》一卷(梁明徵集)。

 四、迦叶遗部:此云饮光部。所传广律为《解脱律》(中国未传),戒本为《解脱戒经》一卷(元魏般若流支译)。

 五、婆嗟富罗部:即犊子部,又称着有行部,律本不来。

 又有摩诃僧祗部:此云大众部。所传广律为《摩诃僧祗律》四十卷(东晋法显、佛陀跋陀罗共译),戒本为《摩诃僧祗律大比丘戒本》一卷(东晋佛陀跛陀罗译)、《摩诃僧祗比丘尼戒本》一卷(东晋法显、觉贤共译)。

 以上所列上座部和大众部,总有四部广律曾传译为中文,如果再加上义净的《根本说一切有部毗奈耶》,则为我国现存的五部律。

 我们平时习惯性称呼三藏的顺序为经律论,而这里次第为经论律,什么原因呢?蒙润大师说:若论起教的次第,应该阿含为先,所以经藏列首。如果说修行入手,则当戒律列前,因此而说戒定慧。经诠定学(诠显示之意)律诠戒学论诠慧学。又有解释:经诠一心,律规三业,论辩邪正。此即经律论的区别。

  智者大师于《四教》中说:此经律论皆称为“藏”,是因此三法每种法皆各自蕴含一切语言文字与内在很多义理,又此三藏,各有不同。经藏可由五种人宣说,如佛、声闻、人、仙、化人。除佛以外其余四种人所说之佛法,通过佛印证确定后,也即称为是经。律藏唯佛一人所制,他人皆不可。论藏可通于佛世佛后之弟子论述。《出曜经》云:佛于波罗奈,最初为五比丘说修多罗藏。佛于罗阅祗,最初为须那提说毗尼藏,佛于毗舍离猕猴池,最初为跋耆子说阿毗昙藏。《妙乐》云:由此可知,另有阿毘昙藏,是佛自说。五百罗汉结集者,称为《相续解脱经》。后来广泛搜集各种解释经文名词义理的叫做论。现在这里所说的三藏教,都是指佛所说的三藏教法而言。如果说佛所说的叫做经,而佛弟子所著作撰述的叫做论,这只是向来习惯的说法。

“此之三藏,名通大小,今取小乘三藏也。”

  上面所讲的这些经、律、论三藏,名字称呼相通于大小乘教法,都是称为经律论的三藏,而现在所说三藏教是指小乘的教法。为什么独把小乘的教法,称为三藏教呢?下面引证说明。

“《大智度论》云:迦旃延子,自以聪明利根,于《婆沙》中,明三藏义,不读衍经,非大菩萨。”

  龙树菩萨在《大智度论》中说:“佛灭后三百多年时,有一位著《发智论》的作者迦旃延子,自己以为很聪明,根机猛利,对于佛的教法撰著了各种论议的文章。后来五百罗汉为了解释《发智论》造了《大毗婆沙论》,在此论中说明了小乘的三藏意义。这些尊者没有读过大乘的摩诃衍经,所以不是大乘菩萨”。《大智度论》是解释《大品般若经》的宗经论,龙树菩萨造,东晋鸠摩罗什法师译,删繁就简,篇幅相当于原文的九分之一,而译成现在流传中国的有一百卷,也叫《释论》、《智论》、《大论》等。


上一页: 045 藏教 贪着小乘 三藏学者 三乘根性 能杰法师 天台四教仪
下一页: 043 通五时 化法四教 三藏教 能杰法师 天台四教仪
在线留言
全部评论(0)

    暂无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