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五、亲近善知识(分三)
修定时所要亲近的善知识有三种。
乙一、外护善知识
即指修定时有人愿意供养物品提供条件,善巧护持行人不被外界所扰乱。
乙二、同行善知识
即指共同修行一法的人,在修定的时候,互相劝勉发心展转增上。古德提出有十类同行善友,应要亲近(1-10):
1.淡薄少欲之友当近—————能止贪心。
2.严持戒律之友当近—————能远诸恶。
3.智慧广大之友当近—————能出迷津。
4.总持文字之友当近—————能决疑难。
5.头脑镇定之友当近—————能益理智。
6.谦卑忍辱之友当近—————能消我慢。
7.直心忠告之友当近—————能勉进取。
8.勇猛精进之友当近—————能速证果。
9.轻财好施之友当近—————能破大悭。
10.仁慈救物不惜身命之友当近—能摧二执。
如能依附上述良伴,则可受熏陶渐染之功,而日近于圣贤之域。
乙三、教授善知识
即指传授修定法门的人。行者在修定过程中,遇到各种境界时,能够随时咨询指导。
(1-3)
(1)怎样选择教授善知识呢?
(请参考前文:“第四章化法四教”-“第一节藏教”-“五、略明藏教修行”-“明声闻位”-“四前提法”-“正修三皈依观”-“修观法”-“皈依的抉择”-“结论”-“善知识的德相”)
(《瑜伽师地论》二十五卷中说,具是八德,就是善知识的德相(1-8)。
1.安住禁戒:即指修戒、清净、无有毁犯者。
2.具足多闻:即指对于如来教法,通达善巧具足正见者。
3.能有所证:即指对定慧功德有所修证者。
4.性多哀悯:即对众生常起哀怜悲悯者。
5.心无厌倦:即指对大众说法教化不辞劳倦者。
6.善能堪忍:即指闻骂不嗔,虽遭轻凌毁辱堪能忍受,又于修道时堪忍一切内外劳苦者。
7.无有怖畏:即对于一切处,能说正法,不为诸畏怖之所逼迫者。
8.语具圆满:即指众生乐欲听闻,善巧表达者。
善知识,为具足正见,三业清净,能引导众生断恶修善趣向解脱的根本,所以在大小乘经论中,佛陀时常赞叹善知识的重要性。据《杂阿含经》记载,阿难说:“善知识者,能令修行者,远离恶友,成办功德,所以善知识是修行成就一半的保障。”佛告诉阿难说:“不能说是一半的保障,因为由善知识的原因,能生起一切善法,乃至涅槃,所以善知识是修行成就的全部保障。”由此可知佛陀教诫对于依止善知识的重要性。当我们选择教授善知识决定依止后,必须对之生起清净无染的信心,唯有这样,才能在师父指导下成就一切。)
(2)选择教授善知识为依止师后,作弟子的应具备哪些条件呢?
依止善知识后,为弟子者同样应具备一定的条件,不然有缘遇到善知识,也得不到利益。怎样为能依的弟子之相呢?古德略例有四条(1-4):
1、求法义:即指如教而修,具有求法的意乐。
2、能敬于法:即指对于一切佛法生珍惜心,生恭敬想。
3、能敬于师:即指于一切处恒能尊师之意。
4、能舍恶从善:即指能改变一切习气。
(3)依止之后正行(分二)
一、依止的方法(1-4)
1、思念善知识的功德
善知识是指导我们修善断恶、离苦得乐的根本。能够依法思念他的功德和恩德,就能引发对于善知识如法亲近、如法依止、如法恭敬、如法承事的坚定意念,不然即使遇到具足德行的善知识,也不能如法亲近,功德无由增长。
暂无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