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官网
《佛说阿弥陀经》43 下 正文 通序分 迦留陀夷-文殊师利法王子 能杰法师讲解
播放:0
时长:32:31
更新时间:2021-09-29

‘阿那楼驮’

译为无贫、如意。因昔世为穷夫时又遇到饥荒。此穷夫耕地附近有辟支佛,七天吃一饭,七天下山乞食一次,每次只乞七家,不论有无,七家为止。此次下山空钵而回,七家都无供养,穷夫见后,心里难过,心想此师很用功,很有道德,七天才吃一次,今次空钵而回,不是要饿七日了,想已,以极至诚恭敬心,将己一日不食之糠饭供养。辟支佛有他心通,知其虔诚,乃为祝曰:所谓布施者,必获其利益,若有乐故施,后必得安乐。并升上空作十八化。贫人见后生喜,第二天饥饿极上山采野菜,忽来一白兔,跳在他背上,变成金兔。拔之无尽,恶心想夺者,仍为臭肉,因此而大富。后七生天上为天王,七生人间为人王。其后生生世世所求如意,资用充足,乃至九十一劫不受贫穷之苦故名。薄拘罗性好睡,佛每说法,常昏沉,因被佛呵,咄咄何为睡,螺蛳蚌蛤类,一睡一千年,不闻佛名字。薄拘罗感惭愧,发愤用功,七日夜,精进行道不睡,双目失明,佛慈悲教修‘乐见照明金刚三昧’不久即得半头天眼,观三千界犹如观手掌中苹果,故在诸弟子中天眼第一。


“如是等诸大弟子”

此句是总结上面十六尊者的文,十六尊者略史已毕,故以如是等来总结。如是指上十六尊者,等字是未能一一例名的大众‘诸’字指多义。‘大’字指已例未例皆非自了汉,乃内秘菩萨,外现声闻,随佛辅化者。弟子者,学在师后名弟,解从师生名子。故法华经曰:从佛口生,从佛化生。一切智慧道法皆从师启育生故,故名弟子。

其实此等常随众弟子,本法身大士,示作声闻,或过去古佛倒驾慈航,或他方如来隐本垂迹,影响法会,助宏道化者,上声闻众竟,下菩萨众。


“并诸菩萨摩诃萨”

并,是并及,诸即多,意谓世尊说这部经,在会里的听众很多,非仅声闻弟子,还有很多菩萨也在会听经。

‘菩萨’是印度语,菩提萨埵简称,汉人喜略,但称菩萨,译为“觉有情”。觉即觉悟,有情即群生之通称,有种种感情,或情见故名有情。菩萨称觉有情者,同佛所证曰觉。(觉则异众生)无明未尽曰有情(有情则异于佛)已了生死到达觉岸,无明未尽古称有情,故名觉有情。可分三种解释:

一约自利说:即已证觉悟的人。

二约利他说:是将自己所证之道来觉悟一切众生,因为菩萨的出发点是以度化救济一切众生为宗旨,故菩萨的眼光和我们的眼光不同。我们眼光只顾自己,不顾别人,菩萨不是这样,念念都是为着他人,不顾自己。如果此事对他人有利,菩萨就发心去做。纵然牺牲自己,菩萨也愿意的。因为菩萨所证的境界,视大地众生如同自己了,众生的痛苦就是菩萨痛苦,故不分人我亲疏一视同仁,平等普度,希望人人离苦得乐,真正觉悟,因此名觉有情。

三约依自利利他说:二方面合拢说,依自利者菩萨虽已觉悟但还未圆满,故要上求佛道。(此即觉义)由慈悲心故下化众生(众生即有情也)故名觉有情。

众生有种种痛苦,菩萨见后即发“众生无边誓愿度”要度众生。唯佛才能彻底圆满,“故发佛道无上誓愿成”要想成佛须断烦恼,故发“烦恼无尽誓愿断”要断无尽烦恼必先学无量法门,故发“法门无量誓愿学”故菩萨欲成自他两利之行,发四宏愿,修六度行方能克成道果。故菩萨二字又译为大道心众生者。

‘摩诃萨’摩诃译为大,萨即菩萨,合称为大菩萨,即先标明此会中的乃菩萨中的大菩萨,非权教小菩萨。位位都是法身大士,发心已很久,证理极高深,是具大根,有大智,信大法,明大理,修大行,经大劫,证大果,具此七义故称大菩萨。

菩萨在法界中位例第二法界,位很高,与佛低一等,除佛之外。三十三天王,三界中所有天人无能相比,并也超出罗汉缘觉圣人,若与世间鬼神相比,相差之远那更没办法相比了。一般不知者,误为城隍土地爷,灶神,龙王,殿主爷,华光爷,娘娘,齐天大圣,花粉,六甲,五雷神,杨、陈、张、斗母,文昌星,皆为菩萨。这是错误的这好比,将尿石当宝玉黄金,将乌老鸦当凤凰一样,实是大错特错。其实如上所举等,皆为鬼神,鬼神可分三种,多财鬼,玉皇大帝等,少财鬼,城隍土地等,无财鬼,饿鬼孤魂等……。并诸菩萨摩诃萨是总标下举名。


“文殊师利法王子”

译:妙德,即证理和佛同样,已明了观见真如的佛性。按天台宗名相来说,妙德者即与佛所证微妙三德同故。(法身般若解脱)


上一页: 《佛说阿弥陀经》44 上 正文 通序分 文殊师利法王子-阿逸多菩萨 能杰法师讲解
下一页: 《佛说阿弥陀经》43 上 正文 通序分 迦留陀夷-文殊师利法王子 能杰法师讲解
在线留言
全部评论(0)

    暂无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