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6 《四教仪》缘起 谛观法师 智圆法师 能杰法师 天台四教仪

播放:0 时长:01:08:05 更新时间:2021-12-15

详情介绍

“即为遣国书、贽币使高丽,求取一家章疏。高丽国君,乃敕僧曰谛观者报聘,以天台教部,还归于越。”

  当时吴越王马上为这事派遣使者,拿着国家书信公文,带着礼物金币等,出使高丽国,求取天台宗一家的所有著作。高丽国的国王接到书信公文,就敕旨当时的名僧谛观法师随书到中国,回复吴越王的要求和聘请,把天台宗的教典,三大部、五小部等注解,护送归还于中国。

“观既至,就禀学寂公,于螺溪终焉。大教至是重昌矣。”

  谛观法师在北宋建隆二年(961)到了中国,把天台教典交给吴越王,自己重新依止义寂法师学习天台教理,最后在螺溪道场圆寂。天台大教到这时候又重新昌盛了。

  “寂公”:是对义寂法师的尊称。义是字派,不敢称,所以称寂公。义寂法师居于螺溪道场。

  据传记载:谛观法师也在螺溪寺住了十年,止观修得很好,是坐修止观入灭的,大概在宋太祖开宝年间(968—975)。在此十年中,谛观法师不知何时写此《四教仪》。他圆寂后,有人晚上看见他竹制的书筐在放光,打开一看,只有一部《四教仪》书稿,才把它流通开来。

“观能探索大本,录出四教仪之文,成二卷,其上卷明一家判教立义,下卷明南北诸师宗途异计。

  谛观法师以他的才能,探索了天台宗三大部的文本,抄录出适合于初机学习的《四教仪》文字内容,形成二卷,它的上卷是说明天台一家建立判教的意义,下卷是说明在智者大师之前,从东晋到南北朝,各位法师对佛教的判定各有宗旨,入修途径不同。

 《四教仪》的内容十分之八出自《法华玄义》,十分之二、三出自《摩诃止观》等其它教典。《四教仪》原本有二卷,后只流通上卷,为什么呢?

“后至孤山圆法师,校勘刊板。但行今上卷之文者,盖由辞句简要,义旨易明,学者诚资之,可了其一化大纲,岂曰小补之哉!”

 后来到了杭州孤山智圆法师的时候,又校对勘误刻板印行,只是印行了现在所看到的上卷文字内容。什么原因呢?因为上卷的文辞字句简明扼要,义理宗旨容易明白,对初学天台宗的人实在帮助很大。一学此书,就可以明了佛一生教化众生了生脱死所设立的教观大纲,岂只是仅对学习天台宗有一点小小的帮助呢?

 智圆法师(976—1022),杭州钱塘人,八岁出家,二十岁学习天台教观,后住西湖孤山,学者如市,杜门乐道,讲道吟哦,未尝少倦,预诫门人:“吾没后,不可厚葬以罪我,不可建塔以诬我,不可求拜有位求铭以虚美我,宜以陶器二合以埋我,立石志名字年月而已。”及亡,门人如所诫,敛以陶器于所居后山以藏之。圆寂于宋乾兴元年(1022)二月,享年四十七。后十五年,积雨山颓,门人开视陶器,肉身不坏,爪发俱长,唇微开露齿如玉,乃更袭新衣,屑众香散其上,而重埋之。师一生著述甚丰,世号“十本疏主”,除十本疏外,尚有其它著作,总有118部注疏之多。

“下卷则破斥南北古师,文义浩漫,故得以缓之。如此文末指云:‘自从此下,略明诸家判教仪式’,抑可见后卷之大略也。”

 《四教仪》下卷是破斥南北方的古代法师立宗判教不同的观点,文字内容非常广泛,而且散漫无序,初学的不是很必要,所以不必很着急,可以慢慢来就如这卷《四教仪》最后一页中所讲的,“从这里开始一直到最后,简略地说明古代各家法师判教规仪和格式。”按照这句话所讲,就可以知道后卷的大略内容是讲什么了。

“王为寂师,建伽兰螺溪之上,曰定慧院,进号净光大师,追谥九祖。并东还教藏,悉付于师,教门中兴,实基于此。”

 钱忠懿王为了表示对义寂法师的尊崇,在天台螺溪的上首位置建立寺院,钦赐寺名为定慧院,作为供养。又进一步赐号他为“净光大师”。钱忠懿王因为受义寂大师的影响,对天台宗的教义了解之后,对天台从初祖龙师一直到九祖湛然大师,生起极大的信敬心,即对这九代祖师一一加以追封德号,如追封高祖龙树菩萨为“无畏论主龙树尊者一相大禅师”,四祖智者大师为“天台智者法空宝觉灵慧大禅师”等,并且把谛观法师从海东归还的天台宗教典经藏等,全部交付给义寂大师,天台宗教义及止观法门后来在宋朝能够重兴于世,实在是由此原因。

 “伽蓝”:是印度语,此云众园,即寺院之异称。

“而韶公适与智者同姓,乃又毘赞宗乘,且居邻佛陇,人咸疑其为智者后身云。”

 作者(指写这部序文的真觉大师)说:德韶大师恰好和智者大师俗家都是同姓陈氏,并又襄助发扬天台宗的教乘法门,而且都是居住天台山的佛陇道场,所以很多人都推测德韶大师是智者大师转世而来等等。

 因德韶国师的襄助,天台教部方能重兴,所以称为毘赞宗乘。佛陇是天台山西南边的一座小山,建有佛陇道场,当时德韶居此,而智者大师也曾居此。

   至此《四教仪》缘起已毕。下面的《时教图》,即天台“五时八教”。 


全部评论(0)

    暂无信息!

相关音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