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3 通五时 化法四教 三藏教 能杰法师 天台四教仪

播放:0 时长:01:00:47 更新时间:2021-12-16

详情介绍

 又《法华玄义》中说:“夫日初出,先照高山,日落垂没,亦应余辉峻岭。”据此经文可知莲花海藏的华严思想,也相通于最后《涅槃》经典,法华涅槃都能通达,更何况前面所说阿含、方等的教法呢?

 若从别五时来说,阿含是在第二时。如果依据通五时的角度来说,也是通于后面的几种时教的。为什么这样说呢。根据《涅槃经》记载:迦留陀夷尊者在法华会上,已经得到佛的授记,后来被外道害死,并埋入马粪之中,出来之后就入灭了。并且作为佛立戒条的缘起(此戒法是阿含的小乘之意)。又如身子是法华请主,据《阿含经》记载:舍利弗入灭后,弟子均提沙弥持三衣到佛那里,佛问他:五分法身灭否。答:不灭(五分不灭,也是小乘人的思想见解)。据此可知,阿含的教法也通于法华之后。

 五分法身:据小乘人的说法,即指以五种的功德法成就身体,所以叫做五分法身。一、戒法身:即指佛的三业,离一切过失。二、定法身:即佛真心寂灭,离一切妄念。三、慧法身:即指佛真智圆明,通达诸法的性相。四、解脱法身:即佛的身心解脱一切的系缚烦恼。五、解脱知见法身,即佛具有了知自己实已解脱的智慧。

 第三方等时,若从通五时来说,也是通于后面的教法。如《大方等陀罗尼经》说:以前在王舍城为声闻等弟子授记,现在于舍卫国又为声闻弟子授记,因此可知方等教法,也是通于前后的。

 般若时的教法,若从别五时来说,安立在第四时。若从通五时来说,也是通于前三时和后面涅槃时的。据《涅槃经》说:始从得道夜,至涅槃夜,常说般若。

 若论涅槃教法,别论在第五时,通论亦至于初,如《释论》云:从最初发心修行,就时常观察涅槃的道理而修行。这就是通于前面的时教依据。

 第五法华时,别论在第五。若从法华本身来说,法华是显露的教法,超出了前面的四教之上。所以在文字上不能与前面的四时教法相通。但是从法华内在的义理,开粗显妙理无障碍的角度来看,还是可以与前面四时相通的。所以《法华经》中身子说:“我昔从佛,闻如是法,见诸菩萨授记做佛。”这就证明过去的时教当中也有通于授记做佛的,同于法华一样的文字记载。所以说,法华也通于前面的教法。

 既然是这样,为什么分为别五时,通五时呢?这是因为用别五时才能说明佛教化众生及教法有深浅前后的次第相生关系。用通五时,是需要说明,佛法是前后相互通融不分彼此的。这两者都是如来应机说法的表现和需要。所以分为通别二种五时来说明。应知没有别五时的判释,就没有办法了解佛说法的前后次第;没有通五时的说明,也就没有办法知道佛的教法,灵活畅通,圆融无碍了。

            第四章   化 法 四 教

“自下,明化法四教。”

 自此以下是说明藏通别圆化法四教的内容。《法华玄义》卷十中说,“问:此四教的名称和内涵出自什么经典呢?”即引《月灯三昧经》第六卷,指出了有四种修多罗所谓“诸行”、“诃责”、“烦恼”、“清净”,并根据此四种教法而予以会通说明。“诸行”教:即指因缘所生法,指藏教义。“诃责”教是体知过罪即指通教。“烦恼”教:是说明如果没有烦恼,也就是没有智慧,即指别教义。“清净”教:即指既然举出清净这个名称,也就是自然具有常乐我等的含义,这也就是圆教的义理了。这四教在小乘教法中,虽然有名称,却无实际意义;在大乘教法中,虽有实际意义,却又没有这样的名称。因此,天台宗智者大师,旁引经论,建立了藏通别圆四教来说明教义和方法的层次,这样名称和义理就都具备了。所以古德说藏通别圆四教,义在佛经,名出智者,即指此意。

               第一节   藏  教

“第一、三藏教者。”

 化法四教中,第一种是三藏教,简称藏教。四教中三藏教是基础,因此先说。

 下面解释三藏教的名字和内涵意义,分为四:一、列名(即列出三藏教的名字)。

“一修多罗藏(四《阿含》等经),二阿毘昙藏(《俱舍》、《娑婆》等论),三毗尼藏(五部律)。”

 一、修多罗藏。“修多罗”是梵语此云契经。即指上契诸佛之理,下合众生之心之义,简称为经。“修多罗藏”,即译为经藏。修多罗的原意是“线”义。古印度以贝叶记录佛语,用线贯穿不令散失编制成册,流传后世,所以称为线。但中国人把圣人的言教都称为经,像儒家有四书五经,道家有老子《道德经》等。为了适合随顺中国文化的习惯,所以把它翻译为“经藏”。如果根据修多罗的意义来说,即称为“法本”,即出世善法言教的根本之意。又怕与其他宗教的经书混淆,所以称为契经。三藏教中第一是经藏。“藏”即指含藏、包含之义,即表含藏许多经法和义理,此处特指小乘的经藏。如《长阿含》、《中阿含》、《增一阿含》、《杂阿含》外,藏经里还有很多声闻教典,但都是以四《阿含》为主,总不出四《阿含》的范围。


全部评论(0)

    暂无信息!

相关音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