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2 料揀时味 别五时 通五时 能杰法师 天台四教仪

播放:0 时长:01:24:53 更新时间:2021-12-16

详情介绍

“此约最钝根,具经五味。”

  根据以上说法,最钝根的众生必须经过五时五味的经历,才能觉悟,得佛授记。

“其次者,或经一二三四。”

 其中中等根机的人,就不一定得经五味到法华涅槃。《法华玄义》卷十说,也有利根之人,还没有进入小乘四种果位成为定性声闻的时候,可能会在三藏教法当中秘密地领悟圆教的思想而见到常住佛性,这就只是经历了乳酪二味就悟道的。也有在方等会中得见佛性的,这是经历三味而悟道的。有在般若会上得见佛性的,这是经历四味才悟道。根据这种说法,经历了二三四味得见佛性者,都属于中等根机,四时中,根性成熟,佛就个别为其授记,但未如在法华会上一样的显露,所以这些人在前时中,仅等于得到秘密教的利益。

“其上达根性,味味得入法界实相,何必须待法华开会。”

  如果是上智通达根性之人,无论在华严、阿含、方等、般若的乳味一直到熟酥味中,味味都能证入法界实相之理,不须一定要经法华会座,才开权显实,会三归一。

 “上达根性”,《法华玄义》卷十中说:“当然有一类根机的人,只需要禀受一味就能悟道。”如在华严会上的证悟大众,都是纯粹的利根之人。一闻佛法就能得到最究竟的醍醐味教法,不需要经历五时五味的调教。这就如《大涅槃经》中举譬喻说的:“雪山有草,名叫忍辱,牛一吃后,就能生产出醍醐来。”就是指上根利智之人。

 在前面的四时教法当中,只有在鹿苑时是秘密悟入佛性常住之理,在其余的三时,都是公开明显地悟到佛性真谛的。所以说在每一时每一味当中都可以悟见真如实相,而上机的人到了法华会上更能增进中道实相的智慧,减少了变易生死。

  “法界”:即指一切法中都有真俗中三谛法的界限。

  “实相”:即指一切法的真实之相。所以法界与实相,体性是一样的,只是名称不同而已。因此句前面说了“味味得入”,所以后面重复说了法界和实相。但是根据《辅行》卷三之三所说:“实相是从别教的立场来说的,法界是从圆教的立场来说的。”如《大涅槃经》说,有一万菩萨于一生当中得证实相之理(这即指别教初地相同于圆教初住),这是指已被接引到别教位次上的菩萨。又说,有五千菩萨于二生中得证法界之理(即指圆教的二住位),此指已被接引到圆教的位次上了。但用教法来辨别文字义理,实相与法界在理论上是没有什么区别的。

“上来已录五味五时,化仪四教大纲如此。”

 上文已按《法华玄义》的内容节录出乳、酪、生酥、熟酥、醍醐五味,华严、阿含、方等、般若、法华涅槃五时,及顿、渐、秘密、不定化仪四教,并提示了五时与化仪四教的大纲以及相互的关系。

 五时有二种:一、别五时。二、通五时。

 一、“别五时”,即指有次第性分别佛教化众生的次序和类别。别五时从华严到法华涅槃的安立有没有根据呢?《集注》引《释签》说:“所谓别五时次第的安立,如《华严经》中一开始就说,佛在菩提树下初成正觉。”这句经文明显地指出是在最初成佛时说的。又根据《法华经·信解品》文中“脱下微妙宝衣,穿上粗劣垢衣”之义,就可知道第二阿含时是在华严之后。又《大集经》说:“如来成道以来到现在刚有十六年了。”由此可知方等经典是在鹿苑之后说的。又《仁王护国般若经》说:“如来成道之后第二十九年,已经为我宣说了《大般若经》。”因此可以推断般若经典是在方等经典之后说的。又《法华经》说:“四十余年以来。”《涅槃经》说:“将要入灭的时候。”根据上面经文引证,可知天台宗判别安立别五时,说明佛说法的次第是有根据的。这就是从别五时的角度来看如来说法有个次第的过程。

 二、“通五时”:即指不是按班就次的一定要从华严到法华涅槃的五时安立,而是这五时之法一一通于前后,所以称为通五时。蒙润大师说:“通五时就不像别五时中所说的那样了。”为什么呢?如《法华玄义》卷十中说:“如华严顿乳之教,按别五时来说是局限在第一时,根据通五时角度来说,华严教法,也是通到最后的般若和法华时的。”如《无量义经》中说:“其次宣说《般若经》,经历了长劫的修行,而悟入法界之理。”这句就是指华严教法的海空义理。而在法华会上体会到一佛乘的微妙智慧道理,也与华严圆教相同。可见华严时也就通于《般若》、《法华》这两部经典了。

 


全部评论(0)

    暂无信息!

相关音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