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婆沙论》中问:初禅和三禅为何都是五支,而二禅和四禅又为什么都只有四支呢?回答说:欲界的五欲是心外的扰乱;二禅的喜支是心内的扰乱。初禅就是对治心外扰乱的开端;三禅就是对治心内扰乱的开端,所以各自都有五支。二禅的心外扰乱停息了,四禅时心内扰乱也停息了,所以二禅和四禅只有四支的功德。
3、无色界四天
“三、无色界四天(空处、识处、无所有处、非非想。已上四天只有四阴而无色蕴,故得名也)。”
第二色界天十八层后,再往上即第三界,进入无色界,分为四层:第一空无边处天;第二识无边处天;第三无所有处天;第四非想非非想处天。以上四层天,只有受阴(对境领纳事物),想阴(对境想象事物),行阴(对境的心理迁流变化),识阴(对境了别、识知事物,即心的本体)而没有色蕴(地、水、火、风四大)。此无色界四天,只有精神存在的活动,没有四大组成的色质身体,所以称为无色界。
色、受、想、行、识,古译为五阴。“阴”,即盖覆之义,即由此五阴盖覆了佛性,不能显现。新译为五蕴。“蕴”,即积聚或和合之义。佛教认为世间一切事物都是由五蕴和合而成,人的生命个体也是由五蕴和合而成的,所以称为五蕴。
《集注》说:“如果厌恶色界的约束,进而修行四空定就能生到此无色界的四空天。”怎样进入四空天呢?《辅行》卷六上说:“从色界的第四禅,想要进入到空无边处定,就必须借助方便法门,消灭三种色法。”一、可见可对色(如六尘之中的色尘);二、不可见可对色(如五根、四尘);三、不可见无对色(如法尘入少分无表色)。这三种色法,都是属于色界天范围,要想进入到无色界天就得消灭这三者。生无色界天,虽灭三种色,但只能空色身,不能空诸法,我执依然未空,但禅定境界在三界凡夫之中,无色界天的四种空定已经达到最高峰了。
第一空无边处天:《次第禅门》中说:“欲生此天,须修空无边处定。”这种禅定最初开始的时候是离开了三种色法,心缘于虚空,与无色相应而成就,所以叫做虚空定。
第二识无边处天:生此天须修识无边处定,即指行人厌患空无边处境界,再舍离前面所缘的虚空,而缘于自己内心的意识,把意识作为自己的依托之处,即从所依托为名,所以称为识无边处定。
第三生无所有处天,要修无所有处定。即指行者厌恶识无边处的境界,舍弃后再不需要利用一切内外的境界,外境即指空处,内境即指识境,舍离这内外二种境界,所以称为无所有处定,或称为不用处定。依此修成就而生此天。
第四非想非非想天定。“非非想”:即指不是色界中无想天的完全没有思维念头。“非想”:也不是无色界前面三种空定的那样有思维念头,所以说是非想非非想。
另外有古德说:无想天是色界天的名称,是与无色界不同的一个界,不应该还用这个名称来命名,应该是指前面的无所有处定,已经灭除了思维念头的想,现在又要灭除这种没有思维念头的想,想和无想两者都要舍弃,所以称为非想非非想。
智者大师在《止观》卷九上说:这个非想非非想定,不依托意识分别,所以称为非想,也不依托不分别的作用上,所以称为非非想。
以上色界天的四禅定,无色界天的四空定,合称为四禅八定。《辅行·卷九》上说:“三界相对来说,色界定称为禅,无色界称为定,如果上二界相对欲界来说,上二界俱称为定,欲界仅称散乱而无有定。”所以得欲界定者,还并不是真正的得定。
无色界四天,虽说无色法,这只是指没业果感招的色法,并非没有定果色,即只是没有明显色身,而修禅定成就后的微细色法还是有的。但依世间的五阴来说,既然没有业果色,当然就没有色阴,但有四阴了,所以《楞严经》上说:“这无色界的四空天,身心都消灭骀尽,禅定本性现在眼前,没有一切业果的形色。”孤山智圆大师解释说:“所谓没有业果的色法,说明是有禅定的果报之色。”
无色界的色法,小乘中的大众部认为,无色界只是没有粗重色,并不是没有微细的色法。《法华玄义》卷四引《毗昙》说:“无色界行人还具有一种道共戒,道共戒就是一种没有造作的无表色,因为无漏戒法能够随缘通达于三界,所以此无表色的戒体,就能随顺无漏戒法的缘,而通达到三界。
暂无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