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9 二十五方便法 行五法 巧慧 一心分明 世间禅定修证次第 初机人先修止 能杰法师天台四教仪

播放:0 时长:01:28:50 更新时间:2021-12-20

详情介绍

甲四、巧慧

是指思量欲界快乐与得到禅定快乐的得失轻重。世间的乐,乐少苦多,虚诳不实是失是轻。修禅定得智慧之乐,无漏无为,寂然闲旷,永离生死与苦长别,是得是重。像这样的分别,所以称为巧慧。智者大师在《次第禅门》中说:所谓的得失轻重,现在以正反两方面作比较。得失者,欲界的快乐为失,初禅的快乐为得,因为初禅的快乐没有过失,所以称为得,欲界的快乐有过失,所以称为失。

又可以说初禅的快乐为失,欲界快乐为得,为什么呢?因为欲界的快乐粗劣,凡夫却执着这粗劣快乐以为真实的,所以生起很严重的以为自己得到快乐的心,所以称为得。初禅之乐怎样为失呢?即初禅的境界感觉身体寂静清净,感受全身快乐细密微妙,好像什么也没有,不可以定取,有失去粗劣快乐的感觉,所以称为失。

所谓轻重,即指欲界快乐为轻,初禅快乐为重,为什么呢?因为欲界是借助于六根和六尘的因缘和合,生起六识而得到快乐。这种乐,瞬间即逝,亦比较肤浅,所以是轻。初禅之乐,是第六意识相应乐,须要长久地深入定境,心法相合,因缘深厚,所以为重。

也可以说,欲界之乐重,初禅之乐为轻,因为欲界之乐,是与烦恼混杂在一起的使人心理觉得很沉重,所以是重。初禅之乐心中没有缚累,所以是轻。这样的思惟得失轻重,又能善巧了解各种方便法门,善于运用,就能迅速地获得禅定,这就叫做巧慧。

甲五、一心分明

即指行者既然分明见到了世间法为可患可恶,善巧认识禅定智慧的功德可尊可贵,这时候就应当一心决定修习止观,心如金刚,天魔外道不能破坏,纵然此生修禅,空无所获,终究不会改变退悔了,这就称为一心。譬如有人要到哪里,首先要了解道路是否畅通,情况清楚了,然后就决定一心实去履行了,所以巧慧后而说一心。如经所说,没有智慧就不能获得禅定;不借助于禅定,亦难以开发智慧,定慧双运的道理,就在这里了。


世间禅定修证次第

 

上面已经详细说明修禅定前所需要的各种资粮。修行者如果能够专心修习,必定会有证验。经说三乘一切功德都是止观之果,大小乘一切禅定都在于止观中所含摄。下面就详细介绍修禅定的方法。禅定分为世间禅定和出世间的二种不同。

第一节、世间禅定修证方法

 

甲一、欲界层次静坐修法(分二)

 乙一、止门的修法(分二)

丙一、为何初机人先修止(分三)

 丁一、智者大师解释

入手修法有二种,智者大师说:“以止为初门者,一切禅定功德,皆因制心息乱而得开发。《佛遗教经》说:制心一处无事不办。止为初门,则意在此也。”又《入菩萨行论》中说:“当知是止观,能摧诸烦恼,故因先求止,不贪世修成。”因为修观时,必然以正住止法为所依,所以应当先求修止。这是第一种原因。

丁二、抉择

又有问说:经中都说不净观和数息观称为二甘露门。没有说修止法为初机人的入门方法,现在为什么说修止为初门方法呢?智者大师回答说:“不一定是这样的。”因为在各种禅定法门中,止法是通于一切禅定的共法。而各种禅定法门是独别的法,可知相通的法能含摄独别的法。独别的法不能含摄相通的共法,所以教初机的人先修止法,如果得止法之后,进入其它禅定,就有相通的利益了。如果依其它法门修持,就有了相互冲突的过失了,这是第二种原因。


全部评论(0)

    暂无信息!

相关音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