播放:0 时长:01:23:26 更新时间:2021-12-20
丁三、师有凡圣
给初机学人传法的师父有二种。第一种是已经证悟的人,能知道学人是什么根机,就给予传授相应的法门,不会错误。第二种没有证悟,不能识别学人根机的师父,学人前来请教,只有先教修止法门。息心在止而得静法,能够发起善恶根性或发其它禅定。为人师者,就应该教他相对应的禅法,或教他宿世曾修禅法,而使原本禅法得以续修,可使令功夫猛增了。如果都不发各种法门反而发起各种贪等三毒烦恼,就根据哪种烦恼偏重。为人师者,即教专门对治禅法来破除。障碍破去,禅定就会发了,所以以止门作为最初的入修,就是这种原因了。如果不这样,来学者的善恶根性,宿世修否等,就难以辨别。如果不能辨别学人的根性,盲目地授人法门,必定会有法不对机,使令学人错失利益的过失。这是第三种的原因。
丙二、止门修法内容(分三)
丁一、各种止门的不同(分二)
戊一、根据行门上来说明止法(分三)
己一、系缘止
即指内系心于鼻端,肚脐等处;外系佛像等,使心不驰乱散漫,所以称为系缘止。
己二、制心止
即指行者在静心中,如果一旦发现有散乱心和妄想就要控制,使令不起,所以称为制心止。
己三、体真止
即指体察一切诸法,无不缘起性空,把心安住在空性中,心不动乱,息灭妄想思虑,所以称为体真止。
戊二、根据义理上来说明止法(分三)
亦有多种,现在也是略例三种来介绍。
己一、随缘止
即指每一念头生起的时候,都有定心所。所以《涅槃经》上说:“心所中的定心所,就是下等的定。”
己二、入定止
即指证得禅定时,定法摄持身心,妄念无从生起,心念归于静止。
己三、真性止
即指每人的真心本性,常寂不动,因此称为真性止。所以《思益经》上说:“一切众生,就是灭尽定。”
这二类止法相互之间是怎样的关系呢?即令行者明白,用义理上的三止来说明行门上的三止。如随所系观法的境界,能够生出定心,所以称为系缘止。制止思虑妄动,必能成就定法,所以称为制心止。真性本来不动,所以称为体真止。
以上修法都称为止,止即制止,或称为止息之义,妄心一起,即于制伏,不使令散心流动,所以称为制止。专一其心,决定致志,息灭妄想,所以称为止息。
丁二、说明建立止门的大意(分四)
戊一、说明三种止法的深浅
因为修禅是从粗到细的,所以就有了从浅到深的过程。这三种止法中,系缘止和制心止,是属于事相范围,所以是粗浅的修法,体真止属于理性范围,非常微妙,所以是深细的修法。
戊二、说明三种止门的对治和相破(分二)
己一、以深细破粗浅
即指让行者为了破除系缘于外在六尘的散乱心,所以建立系缘止,而制心止,就能够破除行人对于系缘止的执着。为什么呢?行人如果生起对于系缘止的执着,应当观察,这心法属于精神类无影无形的,并不属物质类的,怎么可以把它绑系在鼻子肚脐,这些地方呢?但是,如果想把妄心静止下来,就应当止息各种的攀援。所以要制止妄想心,守护这里,致于一处,因此观修,就能破除执着。
体真止又是破除前面制心止,行者若生执着,应当观照,此心无形无相,本性空寂,了不可得,怎能制止呢?因此要反观此心,并非有心可取,既然知道心本非有,又谁在生起妄念呢?既然没有妄念可生,又何有妄念可止呢?这样无止的止,才称为是体真止,有止可止的止是依仗妄想心而来,不称为是真正的止。这样的以深破浅,让行者返本还源归于空性,所以需要建立三种止法。
己二、回互相破
即指修习止门的时候,如果有妄念的生起,就要随取一止法,用来破除妄想散乱。具体回互相破的修法见于《摩诃止观》十乘观法中的第四破法偏中需者往检。初机不需,所以这里就不介绍了。
戊三、说明因要随顺行者的喜好
因为行者宿世善根,或此生智慧深浅不一,所以有人喜好修系缘止,而安心于所系缘境界。或者有人喜欢修制心止。根机利的精进勇猛,妄心一起即能制止。修体真止,亦是这种道理。如果能够随顺行者的喜好而教导,就会心生喜乐,并且欢喜奉行。如果违背行者的喜好,就会心生不乐,不愿修持了。
戊四、说明随根机的适合而需要建立三止
即指,如果有人虽然喜好修习体真止,而不能入定,这时候如果暂时修系缘止,或制心止,就能开发各种禅定。在这种情况之下,就应该随顺众生根机的适合而传授给相对应的禅法了。
暂无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