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4 系缘止方法 修止所证位置 粗住心 细住心 能杰法师 天台四教仪

播放:0 时长:01:28:30 更新时间:2021-12-20

详情介绍

己二、修止所证得的位置(分四)

以上的修法,从最初的开始一直到欲界的最高未到地定,分为四种层次。

  庚一、第一粗住心(分二)

即指行者因为前面种种的修持,此时的心就慢慢归于静、虚、凝聚于一处,不再攀援外在的五尘,思虑于五欲,粗略地使心安住在所缘上。此时就称为粗住心。此粗住心详细来说可以分为前后二层住心来说明。

 辛一、前粗住心又称为内住心

即指修持前面四种前提,二十五方便,基础打好之后,并明白修止的方法,随顺所听闻方法,让心向内住于所缘境,所以又称为内住心。《瑜伽师地论》第三十卷中说:“摄敛其心不向外攀援,令住其内之所缘境;离内散乱,此则最初系缚其心,故名内住。”

“摄”,指抓住它。“敛”,指约束它。“系缚”,即绑缚。要修止法一定要有一个所缘境,才能把心安住在所缘境上,现在用摄敛系缚四字,就表示初机行者修止法时要特别努力才可以,才能达到不散乱。又《瑜伽披寻记》中说:“在修内住心时,由念增上力,故能防护其心。”但此防护其心,仅只防护前五识不缘外五尘;第六意识所缘的法并不在内的。所谓念,即指忆念。内心的记忆力对所缘境,明记不忘,不要让一念心跑到外面五尘上。所谓的“内住”,简单来说即初机行人,这时候选择身上一部位,作为所缘境,把这个心从缘外面的五尘上抓回来,安住在所缘境上,就是内住心位了。行者安住在所缘境上时,此时就会感觉内心的分别杂念,如同瀑布急流。这就是第一步刚刚能识别内心的妄想分别相状。古德云:内住者,从外一切可乐可悦之境,收回其心而内住于已经抉择决定之所缘上是名内住。这时只是摄得外驰之心,暂住所缘的时间和力量都不长久。

辛二、后粗住心又称为等住心:

即指由前面的安住所缘上,数数的思惟专注而能初步得到少分的相续安住。《瑜伽师地论》中说,最初一开始修止的时候,把那一念粗动的心抓住,系缚住了。但此心从无始劫来处于散乱之中并很粗劣,不微细,在一切境上活动时,只是概略地认识,所以在刚开始内住的阶段,这个正念的力量,不能使令这一念心,可以做到“等住和遍住”。

所谓等住,即指打坐时,不昏沉,不散乱,心很明静平等而住。遍住,即指此心安住在所缘境上,能够时时地相续不断地安住不动。

怎样达到等住心呢?《瑜伽披寻记》上说:行者此时在前面内住的基础上,要继续进一步加强念力,让它一点一点地延长相续的明静而住,不让染污杂乱心生起并给以排除,强迫让心微细,寂静下来,不让乱动,这就称为等住。行者到了这时候就会感觉内心的分别妄想犹如溪水,时隐时现,初步得到内心分别休息的相状。

这内住心和等住心,就是第一粗住心详细分别的情况。此阶段还是昏沉,掉举的时候多,在正定的时间中少,必须励力使心才能安住在所缘中,所以称为是最初励力运转作意位。古德云:“等住者,即初所住心,莫于余散,于彼所缘相续而住。”在粗住的前分内住心时,一座中,心有十分之一在所缘上,其余散乱心有十分之九。粗住的后分等住心时,能将粗分的内住时刻延长不于余散。

  庚二、 第二细住心(分二)

即指在粗住心之后,行者的心渐渐地更加转细,这就是细住心。这细住心详细来说,也分为二层。

辛一、前细住心又称为安住心

即指在心散乱时能迅速系念前面所缘境,使令心安住系缘中,所以称为安住。

辛二、后细住心又称为近住心

即指以念力,使令住心不散,从宽泛的境上,渐渐收摄其心,使令住心,渐细渐高,离调伏乱心的境界越来越近了,所以称为近住。

《瑜伽师地论》上说:行者此时,应观此心,现在是否安住在所缘境上,常常心里要有这个正念,不令此心缘住于外。这个近住,就是指数数作意的观阶段,使令这一念心安住在所缘境上。

这安住心和近住心就是第二细住心,详细分别的情况。到达这阶段时,就会感觉内心分别如潭中之水,没有违缘的时候就能安静而住,遇到违缘的时候就不能安住了,并对于内心的分别起疲劳想。


全部评论(0)

    暂无信息!

相关音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