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1 渐教 鹿苑时 先度人道 先度五比丘 事六度 能杰法师 天台四教仪

播放:0 时长:01:19:47 更新时间:2021-12-16

详情介绍

 《法华文句》卷五中说,为什么先度人道呢?回答说:    

 (一)以人先见谛,天在后故,即指佛示现人间,必先度人,使人先见真谛理,然后才度天人。

 (二)人是现见,天非现见故,即指人是现实生活中,可以看得见的,诸天则看不见,如果先度天人,则人见不到。佛到鹿野苑先度五人,人道众生能见,大家现见佛度五人,知佛与人无异,则容易接受佛的教化。

 (三)以人为证,不以天为证,即人道众生能够证明佛所说之法,是切实可行的,不是以天道众生来证明,即以人道证明佛所说法真能令人得利益,因此先度人,令了生死,具足三明六通。以人为证,表断烦恼了生死,非佛的专利,而是人人可为。天人纵使修行成就,也不能做证,因为人道众生不知道天,天道众生能知道人,所以不以天为证明。

 (四)佛所行事业,与人同故,即指佛是在人间所做的度生事业,也要表现的与人一样。释迦成佛于人间,行住坐卧,所行所住,与人相同。如果不同,人道众生,易生自卑,以为佛是天生的,所以能成佛,而我们不能,那就无法度化。既然佛与人同,我们都可以学习,依此修行必得成就,所以先为人说。

 (五)诸天从人中得善利故,即指一切天人都是从世间的修行人当中得到善妙的佛法利益,才能生天的。如修上品十善,生欲界天;加上修定可生欲界空居天;初禅定成,即能生初禅天;乃至四空定成就,即生无色界的四空天。生天缘自人道,佛示现人间,为人道说法,天人也能听法,而度天道,人道却不能得益,所以先度人。

 (六)人中有四众故。佛在人间说法,需要具备四众弟子,此五人是四众之首,是最初的比丘众。四众之中,出家二众可以住持正法,弘扬佛法,在家二众肩负护法之责,这样才能使正法久住人间,利益众生。如果先度天,则人间得不到利益。

  在人道中,为什么先度此五人呢?《法华玄义》中说:“若唯就五人,当有三意。”

  (一)酬释尊行因本愿,即指酬答释迦佛往昔行菩萨道时,所发的本愿,有二次:一、如《金刚经》所载,忍辱仙人缘;二、化大鱼与五木匠缘。

  (二)赴五人本愿先悟,即指五比丘前生也曾经发愿在释迦佛法中最先成就。经载:贤劫有千佛出世,释迦佛为第四,迦叶佛为第三,迦叶入灭前有九人随佛出家,其中四人证圣果,余五人发愿,将来释迦佛法中,要先断烦恼了生死,此即五比丘前身。

  (三)报今日侍奉之劳,即指为报答五人在太子出家苦行时,发心帮助侍奉之劳,所以先度五比丘。

  此三种原因中,有前生、此世的因缘和合,所以先度。佛法讲因缘,佛虽发愿欲先度之,而人若无此愿,有缘无因,或者有因无缘,佛也没有办法。佛度众生,只作众生增上缘,受度者须自愿,所以佛过去世发愿度人是助缘,而人有此心是亲因,因缘和合才能得度。

  五人先在鹿野苑修行,因误会太子退道心,相互约好,若见太子来,都不理睬。后佛来时,此五人不约而同起立迎接。见佛相好庄严,五体投地顶礼,听佛为说苦、集、灭、道四谛,而证圣果。

  这五人是声闻弟子根性,佛只能给他们说四谛法门,那为什么同时列出四谛、十二因缘、事六度呢?这是根据渐初教法,在阿含会上所讲的总不超出这些谛缘度法门,这里只是把佛在鹿野苑时所说的所有教法,全部列举出来而已。

 什么叫事六度呢?即指只在事相上下功夫,未进一步悟到六度的空慧之理,如布施就是布施等,只在事相上打转,又因为三藏教理,主要是从“真实有”的角度来看问题,事相和理性,不能相融互即,所以只说事六度法。


全部评论(0)

    暂无信息!

相关音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