播放:0 时长:01:20:21 更新时间:2021-12-16
“此领何义?”
上文为摩诃迦叶等四大弟子所说,必有其表示的意思。四大弟子们究竟领解了什么意思呢?
“答:次顿之后,说三藏教。二十年中,常令除粪,即破见思烦恼等义也。”
回答说:四大弟子们所领解的是,其在华严顿教之后,佛说三藏教法,才得利益。《法华经》中所说的“二十年中,常令除粪”,此即譬喻依法修行破了见惑和思惑等各种烦恼之意。
“三藏教”:即化法四教中的藏教,因为声闻法中,经、律、论三藏分得很清楚,所以称为三藏教,这是根据《法华经》和《大智度论》而定名的。
“二十年中,常令除粪”:出自《法华经·信解品》,穷子回到长者处做了二十年苦工。为什么说二十年呢?因为二乘人要断见思惑,必须要用十无间道、十解脱道,合为二十,才能断除,所以称为二十年常令除粪。这里的见思烦恼、无间道、解脱道等名词,下文化法中会详说。
二、方 等 时(渐中)
二乘根机既已得小乘利益,为进一步使令得大乘利益,以畅佛本怀,所以在方等会上便开始弹偏斥小,叹大褒圆,使令声闻乘人,回小向大,修菩萨道,直至成佛。此也约部、约时、约味、引证来说明。先依部教来说明。
“次明方等部,净名等经,弹偏斥小,叹大褒圆。”
在鹿苑说阿含法门之后,渐教的第二阶段,即要说明方等部。方等部属方等时,在化仪四教里属渐中。方等时所说的经,如《净名》等经。“等经”:即指其他的《思益经》、《央掘魔罗经》、《金光明经》等。大乘经典除华严、般若、法华、涅槃四部之外,其他大乘经典全部收归方等部,所以此处依部教来说明方等教法,即称“判部收经”,即判定方等部所说的经有哪些。
方等会上所说的经典,都讲些什么呢?主要是弹责小乘所证果位偏于一边,呵斥小乘人不发大心,犹如焦芽败种,并赞叹大乘行者的殊胜,褒扬圆教大乘佛法的不可思议。所以“弹偏斥小,叹大褒圆”是说明方等部教中,所表达的思想意趣。
这里单举《维摩诘经》,是因为此经“弹偏斥小,叹大褒圆”最为明显。经中的《观众生品》就是叹大,赞叹文殊菩萨、净名等的殊胜功德,褒扬圆教大乘佛法,令小乘根性者耻小慕大。又在《菩萨行品》中有弹偏斥小的内容,所以据此经为例。
《法华玄义》中说:“弹偏斥小,叹大褒圆”,即能完全判别出方等经典的义理特征。为什么要弹偏斥小呢?因为小乘根机执着偏真之理,停留在小乘涅槃,沉空落寂,保果不前,并以此为究竟,而使自己刚一证位即要进入涅槃,所以在阿含得到利益后,刚证得小乘涅槃果位时,就应该弹偏斥小。
《维摩诘经》中描述,佛遣弟子看望生病的维摩居士,弟子们都说过去曾被维摩居士呵斥过,认为自己不堪胜任探病而推辞。讲述过去曾被呵斥,这是属于秘密批评。后来文殊菩萨带队,声闻人当面被呵斥,如经中所说,礼拜法座,去身上花等,是当座呵斥。
下明部中用教,即指方等部教典所用的化法四教属于哪一类。
“四教俱说,藏为半字教,通、别、圆为满字教。对半说满,故言对教”。
方等部所用的化法四教,是藏、通、别、圆四种教法都有。说三藏教目的在弹斥小乘行者,要其耻小慕大;讲通教为引藏教人由小向大;说别教、圆教,令知界外菩萨所修的大乘佛法之殊胜功德,体会大菩萨境界,生仰慕心,才能回小向大。
又《集注》云:方等会上说三藏教有两种目的:第一、三藏教为批评对象;第二、是为了接引没有在阿含会上听过生灭法,还没有证得小乘果位利益的人。如《释签》卷二说:还有逐渐教化的中间阶段,为刚开始进入佛法的小乘弟子,以及向来没有接触过佛法的世俗外道等人而讲说“无常道理”。又《辅行》中说:方等会上旁带说三藏教法,正面所说的是通、别、圆三种教法,以此来呵斥小乘根机,使二乘根机人都能潜移默化,获得通教的利益。
四教之中,藏教称为半字教,通、别、圆称为满字教。“半”、“满”典故,出自《涅槃经·如来性品》:譬如长者,仅只独生一子,因为爱念儿子,所以昼夜认真辅导儿子,又怕儿子没有能力接受,只教导儿子偏旁部首等不完整的字句,而不教导完整的语法。此即“半”、“满”的由来。按此所说,为声闻人说藏教法,只到三百由旬的化城,正好一半,教法还没有圆满;通教虽有三乘,但是正化菩萨,旁化二乘,属界内大乘佛法;别教纯为菩萨教法,不带二乘;所以通、别、圆相对藏教来说都是满字教。对半字教的声闻人说满字教的通、别、圆法,称为对教,所以方等会上即对声闻人四教并谈。会性法师说:”如长者之子,长大自立,智慧开启,已能识字,再将教理一一说明,令其了解,这就是对半说满,而称为对教。”
由上可知,方等部的特点是以大乘思想来呵斥小乘观点,所以说大乘法门中,通、别、圆三教的圆满教法,是相对于三藏教半字的不圆满教法来说的。如《法华文句》中说:《法华经》不是方等部那样相对于藏、通、别三教的圆教。这就显示了法华部的纯圆独妙,是唯有一乘圆满的教法,不同于方等部那样是相对于三藏而说的圆教。
上面就是说明了方等部中所用的教法。方等时(渐中)依教部来说明,到此为止。下依据时间来说明,即方等教法,在五时中属哪一时。
“若约时,则食时(第三时)。”
依据五时论,如《华严经》中所说:譬如日出,先照高山,次照幽谷,再普照大地。方等教法则属于日光普照大地的时候。日光普照大地,智者大师又根据它的意思,分为三阶段:第一、食时,早上七点至九点;第二、禺中时,九点至十一点;第三、日中时,十一点至一点。以此种说法配对,方等是食时,般若是禺中时,法华涅槃是日正中时。
根据《毗罗三昧经》上说:“众生受食时间有四种,早上诸天食,中午是佛食,日西畜生食,日落戌亥二时鬼神食,此四食各随依报而转。”
下面根据五味相生次第来说明方等教法属第几味。
“若约味,则从酪出生酥,此从九部出方等(三生酥味)。”
如果根据五味相生次第来说,方等教法即是从第二阿含的酪味出第三方等的生酥味;如果以人法对譬喻来说明,即是指从小乘的九部教典得到利益,断烦恼证菩提后,进一步回小向大,出大乘的方等教典,而修学大乘佛法。这是依根机而论浓淡,酪味淡,生酥浓。也就是指对于小乘思想感到惭愧、羞耻,而对大乘思想产生了羡慕之情,就如同烹制奶酪,使之成为生酥一样,所以方等时属第三生酥味。
下引经证成,即指引《法华经·信解品》证明成立方等部的教理。
“信解品云:过是已后,心相体信,入出无难。然其所止,犹在本处。”
《法华经·信解品》中说:穷子受雇除粪,过了二十年之后,父子之间,彼此都能心领神会,互相信赖,穷子进出父亲住的宫殿,很熟悉自在,没有困难。但穷子所住的地方,还是在自己的草庵当中。
“过是已后”:即指经过鹿野苑的三藏教以后,到了现在方等的时候。
“心相体信”:父子互相都能领会到对方的心意而变得熟悉,从而彼此信任。这里有二种意思:第一、穷子信父亲,穷子喻声闻人,声闻人在阿含法会上听法后依法修行,断惑证果,在藏教中他已经真实证得果位,知道佛不会虚妄欺骗。到了方等会上,这些声闻人就自然不怀疑方等会上所说的大乘法中的菩萨道了,此是子信父。第二、父信子,父喻佛,佛见声闻人既证果位,就不会有嗔恨心,听闻大乘之法,也就不会毁谤,而且能生信心,可以回小向大,自此方等开始,佛就为声闻人说大乘法,这就是父信子,所以称为“心相体信”。
暂无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