播放:0 时长:01:23:12 更新时间:2021-12-16
“入出无难”:“入”指进入父亲宫殿;“出”指离父亲屋宅回到草庵。以法来譬喻,“入”,即指通过这个方等时部的调教,而见到了卢舍那佛的尊特身,即佛的胜应身。声闻人习惯见劣应身,现在能见报身的初步境界,听闻到大乘佛法的教诲,称为“入”。在方等会上,声闻人还是被呵斥,平常所见的仍然还是释迦的丈六劣应之身,宣说小乘佛法,此是“出”。但从方等时,开始不畏大乘法,相信大乘法能成菩萨道。于进入大乘佛法的境界,离开小乘佛法的执著,都不会有怀疑和困难了,因此称为“入出无难”。又《妙玄释签》上说:不同于初次见面而对父亲产生畏惧的时候,所以说是“无难”。
“然其所止,犹在本处”:此指声闻人虽闻大法,相信大乘佛法,知道有菩萨道可令成佛,但自觉还是声闻,停留在罗汉的果位上,保住自己所证的真空境界,不敢接受自己是个菩萨,所以称为“然其所止,犹在本处”。
二乘人为什么能见到报身卢舍那呢?这是二乘人也可以运用根本业识来修习空观的原因。如果是用事识则见到生身的释迦佛(即劣应身),所以业识和事识是见到胜应身和劣应身之所依。
业识:即指众生流转生死的根本识,也就是真如依根本无明,由于不觉而最初生起的微细一念。
事识:意识的别名,分别事识的略称,即指以眼、耳、鼻、舌、身、意六识,总称为意识,能于三世内外根尘的种种事相起分别的认识作用,所以称为分别事识。
“此领何义?答:三藏之后,次说方等,已得道果,心相体信,闻骂不嗔,内怀惭愧,心渐淳淑。”
问:引证此经文,表示声闻人领会什么意思呢?回答说:在经过阿含会上所说的三藏教之后,释迦如来为舍利弗、目犍连、迦叶等尊者,再说方等会上的大乘之法。这时候他们已经证得声闻的真空寂静涅槃之道,即小乘罗汉的果位。既然已得圣人果位,自然对佛所讲的大乘之法,生起信心,也因已能领会法义,虽被佛呵责小乘人是焦牙败种也不生嗔恨,并且心怀惭愧之意。此时内心渐渐地达到了纯净成熟的境界,就是秘密地得到通教的利益(即指小乘人在方等会上,闻“弹偏斥小,叹大褒圆”一一都能接受了)。此即渐教第二阶段。渐中方等时到此为止。
“淳”,即指老实淳朴。“淑”,即指善良柔和。
“闻骂不嗔”,《法华玄义》卷十中说:“让净名菩萨等任意地呵斥折服”,此即不嗔相。
“内怀惭愧”,《释签》上说:受到弹斥,使之赞叹大乘佛法,而产生自鄙的情绪,这就是他们得到真实利益的表现。如迦叶尊者在《净名经》中说:“一切声闻,闻是不可思议解脱法门,皆应号泣,声震三千大千世界。”此即表示其心生惭愧之意。
三、般 若 时(渐 后)
般若时属渐末,渐教的第三阶段。此处还是根据部教、时味、引证三小科来解释。
第一、依部教说明
“次说般若,转教、付财、融通、淘汰。”
这是说明般若部类中的情况和所说的法门所属的范围。
在方等之后,佛为弟子们宣说般若法门,并经常让小乘人把大乘佛法“转教”那些初机菩萨。佛让他们“转教”的真正目的就是,通过这样的方法把大乘的功德法“财” 交“付”给这些小乘弟子。
般若不仅能“融通”所有的法门,使之统统回归到大乘之法,且般若空慧能淘汰他们心中所有的执着(因为声闻人虽然我执已除,但法执未尽,所以需要淘汰过去的执着)。
《集注》云:“转教”、“融通”约法,“付财”、“淘汰”约喻。转教、融通是从教法的内容上来说的,付财、淘汰是从譬喻方面来说的,之所以要使他们转教菩萨,其目的在于使二乘人也能领受大乘法门,因此叫做“付财”。二乘人本来是不明白大乘佛法的,只是受到了佛的加被,才能宣说大乘佛法,所以叫做“转教”。《妙乐》卷七上说:从佛本身的角度来看就是付财,从二乘人自身的角度来看,就是由于佛的加被才能宣说大乘佛法。因此《般若经》中说:哪里会有声闻根机的人敢于宣说大乘佛法的道理呢?如果能够宣说大乘佛法的,都是由于佛的加被。由于他们的根机还没有转化,所以说是加持的。
般若能够融会贯通一切佛法都成大乘妙法,所以说是“融通”。用毕竟空的智慧之水荡涤他们的执着之情,所以说是“淘汰”。“般若空慧”:即指般若会上经常所说的我空、法空、空空,这是般若部所讲之理。
“此般若中,不说藏教,带通别二,正说圆教。”
这是说明这个部类中运用的教法实际内容,也即说明般若部教典,是属化法四教中的哪一类教法?
般若教典中,不说藏教为究竟,纵有所说仅作助行之用,但有兼带三乘的通教,及独菩萨法的别教,主要是正说圆教教义。般若中不说藏教,虽没有藏教,并非全无声闻之法。如《金光明经文句记》中说:各部般若经典广泛的表达了大乘中通别圆之教的空慧,同时也以三藏教作为辅助的观行方法,此如《仁王般若经》中所说的四无常偈说:“劫烧终讫,乾坤洞燃,须弥巨海,都为灰炀,天龙福尽,于中雕丧,二仪尚殒,国有何常!”等,此即以般若的正行和三藏教法的辅助观行结合起来,使他们都证得大乘空定,所以这句“不说藏教”之意,即指虽说藏教但把声闻法,统统会归大乘,以小法为大法之基础,不以小法为究竟。
“带通别二,正说圆教”,这是依据圆教部类的说法人这边来说的,因为佛的一代时教,主要的宗旨在于圆教,所以《辅行》卷十说:般若时旁带应用通教思想,主要目的是在运用别圆二教,加被二乘人,使他们秘密获得别教利益。
在般若会上为什么要带通别二教,而正说圆教呢?
《法华玄义释签·卷三》中说:在前面方等时的时候从义理方面已经成就了通教思想,所以到了般若时,就只需要别圆二教了,即说不共般若之法。所以在般若会上所说的不共般若之法,是藏通所无的。为什么还要说共般若的通教法呢?因为般若部类的本身意思,虽然说是不共般若,但还有方等时刚刚接受小乘教法的人,到此时就需要用通教思想来教化了,并且也有在大乘中旁带得到小乘利益的人。所以在般若会上,就要兼用通别圆,即正面运用别圆二教,旁带运用通教了。
第二、依时味说明(即指依日照时间与五味来说明般若教法)
“约时,则禺中时(第四时)。”
依据时间来说,即属太阳普照大地,近中午之时。“禺”时,即指将近日中时,以十二个时辰论,是巳时,即上午九点至十一点,在五时中,即属第四时。
“约味,则从生酥出熟酥,此从方等之后,出摩诃般若(四熟酥味)。”
依据五味相生次第来说,般若时相当于从生酥再提炼而成为熟酥。依据教理相生次第来论,这就是从方等之后,出摩诃般若。在五味中属第四熟酥味。
《集注译释》云:从教法内容来说,生酥和熟酥二者具有次第相生的意义。从众生根机来说,就是二乘根机的人,心念逐渐通融安稳,知道自己就像萤火虫一样,比不上太阳那样光芒四射,因此敬畏佩服的情绪,比原来更加成熟真切,这种情况,就像从生酥转化成熟酥一样。
第三、引证证明
即指引《法华经·信解品》经文作为证明。
“《信解品》云:时长者有疾,自知将死不久,语穷子言:我今多有金银珍宝,仓库盈溢,其中多少,所应取与。”
《妙法莲华经·信解品》上说:当时大富长者身怀疾病,自己知道不久之后将要死去,就对穷子说,我家有很多金银珍珠等宝物,仓库里装满了,都装到仓库外了,我现在全部转托给你,你要取要送给别人都可以。此是前面“心相体信,入出无难”接下来的经文。
这是举喻说明,下一一相对说明。
“时”,即是指经方等时之后。
“长者”,喻如来,世间长者具足十德,如来也具十号,所以取而喻之。
“有疾”,佛的法身本来是不会有疾病的,只是随顺众生的根机暂时示现而已。
“自知将死不久”,《法华文句》卷六中说:有成熟的根机,佛即感应来此世教化,称之为生,众生解脱缘尽时便应离开,称之为死。现在教化众生机缘将尽,应该示现涅槃的时间快到了,所以称为“自知将死不久”。
“多有金银”,《法华文句》卷六中说:金喻别教理,银喻通教理。《大品般若经》所说的真谛理,不出此二种,因为二乘根机到此,都已成为通教和别教的人了,所以把教法喻为金银,此是从众生的根机而说的。为什么称为“多有”呢?此即从教法上而说的。般若的空性智慧之理,本身无多少之分,但从各种方便引导的法门来说,也可以把它说成“多”。
“珍宝”,《法华文句》说:此即喻一切法门都是可贵的珍宝。
“仓库盈溢”,《法华文句》卷六中说,“仓”,表禅定法门,定门如一百八三昧等。“库”,指智慧法门,即般若门中所说的十八种空等。通教与别教这两种“定慧”仓库,包藏一切禅定智慧,没有任何的缺少。内在的都满了,就会向外流溢,所以称之为“仓库盈溢”。
“其中多少”,即喻般若法门中所说的有广有略,广说般若法门即称为“多”。略说般若法门,称为“少”。
“所应取与”中之“取”,即指自己修行;“与”,即指教化众生。
“此领何义?”
上面所引证的经文,表示声闻人领解的是什么意思呢?
“答:明方等之后,次说般若,般若观慧,即是家业。空生,身子,受敕转教,即是领知等也。”
回答说:明白了佛在说明方等之后,其次说明般若法门而以般若智慧作为观修的方法,此就是如来的家业。
会性法师说:般若观慧是佛的家业,到法华时付与家业,并非另有所付,而是令其通达般若妙理,得真实受用,所以戒定慧三学中慧学才是真正的究竟佛法。因为戒定二法,其他宗教也有相似之处,唯有佛法方谈般若。般若是佛法的根本,现在说明般若观慧,等于先要穷子当家办事,法华会上,则全部交与。
在般若会上,空生尊者和身子尊者等人,接受佛的使命转教初学菩萨,这就是领会接受大乘佛法道理等。
会性法师说:“知”,即管理(在佛教寺院,称管理的僧人为知事)。“领”,即接受。“领知”,指接受长者的托付,管理家业。此表明到般若时,穷子已为长者当家,但不敢承认是自己的,须待法华时,才能公开说明交付家业。
“空生”,即指须菩提尊者,又名善显,他出生时,家里仓库突然皆空,一会儿又盈满,显其解空第一,所以称为空生或善显。在佛弟子中,须菩提尊者,在般若会上,常代佛说法,转教菩萨。
“身子”,即指舍利弗,依母为名,其母身相美好,所以称为是美好身相的儿子,简称身子。在佛弟子中,智慧第一,般若会中也常由身子转教菩萨。所以举此二位尊者为例说明。
“般若观慧”是什么呢?《妙法莲花经玄义》卷十中引《大品般若经》说:“一切法无常,一切法无我。”或者说:一切法是空,或说一切法不生不灭,都是经历色法的观修,心法的观修,然后一直说到一切种智,每说一句都要回过来劝说依此修行,并阐明针对所观之境的修行证悟性空的方法。
暂无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