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斥非显是”内容,即指当时有人认为《法华经》非纯圆独妙,并提出经中的三车喻即是三乘,穷子喻等,即是权法,所以谛观大师诃斥当时人的认识不正确,以显示《法华》正是纯圆独妙的经典。
“时人未得法华妙旨,但见部内,有三车,穷子,化城等譬,乃谓不及余经,盖不知重举前四时权,独显大车,但付家业,唯至宝所,故致诽谤之咎也。”
当时有人没体会《法华经》纯圆独妙的微妙宗旨,只看到《法华经·譬喻品》中有羊车、鹿车、牛车等的比喻,还有穷子喻以及因缘说中的《化城喻品》等譬喻,就说此《法华经》不如《华严经》等殊胜。
“等譬”:即指法华经这类譬喻有七个,详分九个,所以用等譬来概括。这些人不知道这三车等的比喻,就是重新举例说明法华之前的四时所说的权教,以显示法华的独一纯妙。举穷子喻,是说明要把如来家业托付给真实的佛子;说化城喻品,是揭示了化城的虚幻,目的要众生修行皆至宝所,不是让人止于化城。因为不明白这些道理,以致造成了诽谤《法华经》一乘妙法的过失。
《集注》云:“三车”中羊车譬喻声闻乘;鹿车譬缘觉乘;水牛车譬菩萨乘,此三车即指阿含教法的三乘圣人,此三乘圣人必须四时权法,才证悟一乘妙法。
“化城”,《法华文句》卷七说:“以神力故,无而忽有名之为化,防非御敌,名之为城。”即以化城譬喻真谛涅槃,能够防止见思二惑的侵犯。
“宝所”,即譬佛的常寂光净土。
《妙乐》卷五中说:建立开权显实的说法,具有两层含义:一、发挥了以前施权的目的。二、显示了过去的权法,就是现在的实法。因为不指出所开显的权巧之法,也就没有办法来展示真实的一乘妙法。
“诽谤”,《释签》卷十中说:当知法华时,从部类角度来说就是破斥华严、般若等部,从教法的角度来说就是破斥别教的后心(如别教的妙觉最高位置,仅与圆教的二行位等齐)。人们不知此理,所以才会因为无知而产生诽谤。
二、约时味
“约时,则日轮当午,罄无侧影(第五时)。”
依据《华严》日出三照的时间比喻来说,法华时,相当于太阳正当中空,是午时,此时人站在太阳下,丝毫没有侧影。此即比喻法华第五时的教法,纯圆独妙,不偏任何一边,是为最究竟之法。
《集注》云:明白了十法界的根本体性之后,即开显了心佛众生三无差别,人人皆可成佛这一实相之理。此正如日方中,无处不被阳光普照一样,所以称法华时如日轮当午。
“罄无侧影”:《周礼》中记载,用一尺五寸土圭(即在石座上平放着的尺)竖立起八尺的表,到夏至午时,用来测量太阳的影子,根据这个测量的结果得出大地的中心,就在这个中心点上建立国都,据《南史》记载南朝刘宋时有慧严,慧观二位法师,写太史官何承天,曾用此法以定大地的中心点,在标杆的北面多出了一尺五寸的影子,正好与土圭的尺寸相等。据说地上多余的影子有一寸,在天上就有一万里那么远,以这样的方法,就可推测出天竺才是大地的中心点。这里说“罄无侧影”是据天竺国来说的。
“约味,则从熟酥出醍醐,此从摩诃般若出法华(五醍醐味)。”
法华教法,如果以五味相生的次第譬喻来说,就是从熟酥提炼出了醍醐的时候,此即说明五味教法中,从第四摩诃般若时的教法之后,其次再说法华教法,所以《法华经》是第五无上醍醐味。
此五味譬喻出之于《涅槃经》,经中把第五醍醐味譬喻为涅槃教法。所以在《释签》中有人问曰:“彼经自以醍醐譬于涅槃教法,现在为什么可以用来喻法华教法呢?”九祖回答说:按天台的观点,认为法华、涅槃两部的教法是同味的,而且相比之下涅槃还显得稍微拙劣一些。因为法华开权显实之后,如破大阵,剩下的根机到了涅槃会上再进行捃拾调教,如收残局也就不难了。所以智者大师依义来合,把法华、涅般并合一时。
下面引《法华经·信解品》文,证明《法华经》是“付与家业”。
“《信解品》云:聚会亲族,即自宣言,此实我子,我实其父,吾今所有,皆是子有。付与家业,穷子欢喜,得未曾有”。
《法华经·信解品》中说:当时长者聚集六亲房族共会一处,即于大众之中宣告说:这位穷子其实就是我的亲生儿子,我真实的身份就是他的父亲,我现在所拥有的,我死后都归儿子所有了。当时长者交付家业后,穷子听了非常欢喜,这种欢喜的心情是从来没有过的。
《法华文句》中说:“亲族”是比喻释迦如来在过去灯明佛时共同修行的十方菩萨,所以以“亲族”比喻“此实我子,我实其父”。这二句总结了父子的关系。此表法华会上的弟子们,就是释迦世尊曾在二万亿佛所,常以大法教化而生长法身的弟子,所以称为“此实我子,我实其父。”
“吾今所有,皆是子有”,即是正式付与家业。家业所有的是什么呢?《法华文句》中说,一切大乘所修的万德、万行佛法,就是“所有”的家业。为什么说“皆是子有”呢?从如来藏的角度来看,儿子本性当中就具备了父亲所具有的一切,没有任何差异,所以说父亲所有的,也都是儿子所有的了。“父亲”喻佛,佛所拥有的,也就是佛弟子们本来就有的,所以以“皆是子有”来说明。
“此领何义。”
这句经文,表示声闻人在法华会上,领悟到什么意义呢?
“答:即般若之后,次说法华,先已领知,库藏之物,临命终时,直付家业而已。”
回答说,这是说明般若之后,其次说《法华经》。法华会上穷子先前代表长者当家,已领会了知库藏中的财物。长者临命终时,即表佛到法华会上将近涅槃之前在说《法华经》时,把如来家产全部交付给儿子而已。
“譬前转教,皆知法门,说《法华》时,开示悟入佛之知见,授记作佛而已。”
此譬三乘根机,本来不知般若等法,但在前面般若会上经过佛的加被转教菩萨之后,就都知道了大乘的各种法门。所以到了说《法华》时,只是阐明了佛的知见,而不再广泛地讲述一切修行的方法。故《方便品》上说:“佛为大事因缘故,出现于世。”什么是大事因缘呢?就是使令众生,开示悟入佛之知见。到涅槃会上,阐提也能成佛,所以此时,只为众生授记,将来作佛而已。所以说,《法华经》未另说修行方法,是因前面四时所说都是修行方法,现在仅托家业,说明众生皆可成佛,这道理说清楚,便达到目的了。
“佛之知见”,即佛知佛见。“佛知”,即一切种智,而这一切种智就具备了一切智、道种智、一切种智等三者。“佛见”就是佛眼,佛具备了五种眼,也叫做真实不虚的知见。
一、一切智,是声闻缘觉知一切法总相的智,总相就是空相,也叫根本无分别智。
二、道种智,是菩萨知一切道法差别相的智,也叫后得有分别智。
三、一切种智,是佛通达诸法总相别相,化道断惑的智,合一切智及道种智二者,故名一切种智。
五眼:肉眼即凡夫的眼,遇昏暗,遇阻碍就不能见。
天眼:是天人的眼,远近昼夜都能得见。
慧眼:是二乘人的眼,能看破假相,识得真空。
法眼:是菩萨的眼,能通彻世出世法一切事物。
佛眼:是如来的眼,有了佛眼便兼有前面四种眼的功能,无事不知,无事不见,一切法中,佛眼常照。
“授记”:也叫记别,一般多用来指对未来成佛的预言。圣言量所说给予的事情叫做“授”,最终的结果已经可以用心来期望了,名为“记”。
暂无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