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节 涅 槃 时
“次说大涅槃者,有二义。”
法华之后,临入涅槃前,说《大般涅槃经》,为何要说《涅槃经》呢?此有两种意义。
《集注》云,其余诸佛出现于其它世间的净土,都不会说涅槃教法,即以法华思想作为一代时教的最后教导,如迦叶佛,灯明佛等。现在释迦佛在第五时中,首先成熟了前面一部分人,为他们宣说法华教法,而成为醍醐味,然后再成熟后面一部分人,重新将般若会上所说的方便法门淘汰清理,才进入涅槃,再用这个涅槃教法作为最后的教导和最后的时味。
“一为未熟者,更说四教,具谈佛性,令具真常,入大涅槃,故名捃拾教。”
第一种意思是指在法华会上,五千未闻法华而退席者,以及人天根机三次被移置者。这类根性未成熟者,到了涅槃会上再给他们说藏通别圆化法四教道理,令善根成熟。同时说明众生皆有佛性,使令明白每人所具有的佛性,在圣不增,在凡不减,本来不生不灭的真常之理。依此佛性修行,即可证入大涅槃,人人都可以成佛。所以涅槃教法称为捃拾教。“捃”:即捡义。即指法华之后,涅槃会上只是捡拾在法华会上所遗漏的根机,这些残余的根机到涅槃会上各各成就,再没有剩余了。此即第一种意思,目的就是捃拾残机。
《集注》云:“更说四教”,即指原在法华会上已经废除的三乘教法,到了涅槃会上重新啟用,来调教在法华会上尚未得到真实利益的众生,所以叫做“更说”。
这种教法具备了追说四教和追泯四教的两种含义。
“追说、追泯”是《涅槃经》的说法特性。“追说”,即废止法华之教法,再取前面四教的说法;所谓“追泯”,即指于法华会座之后,具谈佛性常住之理,以泯亡四教的差别,重新会归于法华会上所说一乘实相之理。《法华玄义》卷二说:“《涅槃经·圣行品》的内容,就是追说法华以前的各种经典。”所以具备了四种四谛的教法思想。这就是为他们设施权巧方便。而《涅槃经·德王品》的内容,即是泯绝了法华以前所说的众多经典,把四种四谛的教法内容都归于寂灭常住的佛性之中,这就是为他们开除权巧方便。
《玄义释签》中所说的“追”,这里指退的意思,也就是退到法华以前所说的各味当中。所谓“泯”,这里是会合的意思,也就是泯绝了法华以前所说的各种经典。涅槃会上这种思想恰好顺从了法华部类而与法华思想泯然会合。
“二为末代钝根,于佛法中,起断灭见,夭伤慧命,亡失法身,设三种权,扶一圆实,故名扶律谈常教。”
第二种意思是为了不让末法时代的钝根众生,对佛法生起断灭论等邪知邪见,以免夭折伤害自身的慧命,沦亡迷失了本有的法身,所以释迦如来在涅槃会上重新施设藏通别三种权教的方便法,扶持一乘实相的圆教真实法,这样四教并谈,并重点扶持戒律,宣谈佛性不灭的真常之理。因此《涅槃经》名为扶律谈常教。
《四教仪讲录》中说:“《涅槃经》很注重戒律,处处以戒律为主,要弟子们以戒为师,好好修学戒法,同时须知众生皆有佛性,皆可成佛。无论北本四十卷或南本三十六卷《涅槃经》,所说义理,总不出以上二种内容。”
“起断灭见”,第一是破戒,拔无因果,这是断见;第二是认为没有永恒的真理,这是灭见。由这些错误知见使法身慧命受到伤害甚至夭折。
“法身”,即指以万法本性为身。所以法身本体就是不生不灭。 “慧命”,指法身的开显,必以智慧为生命,如色身必赖饮食的滋养,而法身必赖智慧以长养,如果智慧的命夭伤了,则法身也亡失了。
如果从通常来说,法身慧命是不生不灭的,即在众生分上也是没有减少或受伤的,在佛分上也是没有增加或更加完美的。只是因为众生迷惑无知而背离了自性的本觉智慧,才说法身慧命有“夭折”、“亡失”等的情况。而《涅槃经》上所说的是指没有遵守戒律和不学教法的原因,而导致了法身慧命的夭折和亡失。此处所表达的意思与通常所讲的不能混为一谈。
“设三权扶一实”,《辅行》上说:“《涅槃经》所说的四教都说明了佛性常住之理。”说四教的本意在于圆教法门,只是暂时权巧方便运用藏通别三教来随顺权乘的根机,追说前四时,以证暂修的权果。其后,随佛自意追泯前四教的差别之说,入与一乘真实的圆教法中。因此《涅槃》所说的教法,目的不是要保持权教法作为究竟真理,因为涅槃会上应用前面教法,实际上已经是开权显实之后的教法,所以不同于前四时的教法。
“扶律谈常教”,为什么称《涅槃经》为扶律谈常教呢?《释签》卷六中说:“因为此经从前到后表达的义理都在扶植事相上的戒律和各种教法,并且强调了法身常住的道理。”如果末法时,有些根性恶劣的比丘破坏戒律,或说如来是断灭无常的,而且读诵外道经典,这样就把戒律和教法都丢失了,因此就会丧失本来常住的法身慧命。幸有《涅槃经》的存在,来扶植戒律,宣说佛性常住,才使戒律和教法两样都圆满具足。所以称此经为“赎常住命的重经”。
下面说明法华时与涅槃时,有什么异同之处。先说相同,后说差异。
“然若论时味,与《法华》同。”
这是指《法华经》与《涅槃经》的“时”,同属第五时。两经之“味”,同是无上醍醐味,涅槃与法华时味完全相同。又《法华玄义》卷十中说:“《法华》与《涅槃》的教法思想从出发点到最终的旨趣是相同的。如《法华》前十四品的三周说法,就已经判定声闻人,全部都回归到一佛乘的真实教法之中。后十四品开发近时应化身的释迦佛,显示了久远早已成佛的真相,使令弟子,断疑生信,并阐明从地涌出的菩萨等事。《涅槃经》也是这样,首先讲述了常、乐、我等三种修行方法的殊胜,呵斥苦、无常、无我等三种修行方法的拙劣,判断决定声闻人能够证入三德秘藏,然后又针对三十六问,阐明大乘菩萨道的思想。”所以说二经相同。
“论其部内,纯杂小异。”
如果论说这二部经书的内容,《法华经》是纯圆独妙,纯对圆机而说。《涅槃经》中,四教并谈,虽对圆教之机,但杂有藏通别三教三法为扶助,二经之间有这样的小小不同。
《集注》译释引《法华玄义》卷十说:涅槃教法还是稍微带有三乘行人修行证道的情况,而这部《法华经》却是纯粹的一乘教法,没有任何不是一佛乘的教法掺杂在里面。涅槃会上的大众都能信受无疑,所以就不需要进一步说明佛的垂迹示现的事情了。而法华会上由于宝塔从地涌出,未熟根机就起了疑惑,所以就必须把佛久远成佛的根本进行详细的阐明。因此小有差别。
“故文云:‘从摩诃般若,出大涅槃。’前法华合此经,为第五时也。”
所以《涅槃经》文中说:“从说摩诃般若法门后,才出大涅槃经法。”前面说的《法华经》和此处所说的《涅槃经》时味相同。合起来就属为第五个阶段时期的教法了。
“从摩诃般若出大涅槃”这句,在《观音义疏记》卷第四:“令于涅槃得醍醐味,是故《涅槃经》,就般若部后面部分,总结撮略为五味次第相生的道理,而说从摩诃般若出大涅槃。”
暂无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