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7 方法三 忘失所缘 修习正念 初机修行 时短数多 掉举沉没起时 正知对治 掉举相 流荡 散乱 能杰法师 天台四教仪

播放:0 时长:01:15:43 更新时间:2021-12-20

详情介绍

“有人认为在修止时,把心提起来,紧紧地盯在所缘上,虽然可以破昏沉,但会引起掉举,当知让心长久地安住在所缘上,如果使心稍微放松,定心就容易生起,这就是善巧的修行。”实际上这样的修行纵然定分可以容易得到,而没有精进坚固的正知之一分力量,不知不觉入于沉中,时间久了,就很难生起智慧。所以古大德认为,这是未搞清生昏沉、和善巧修行的差异。圆满的修行应该同时俱有正知和正念的二分心力。因为在修定的时候,不是单单让心不分别住于所缘就行了,必须还有明净正知而住才行。如果认为,“心缘于所缘境的时候,有昏昧就是沉,令心明净没有昏昧,就是正确的修定”,这也是还未分清昏沉和沉没的不同。

平常人在修定时,只要让心能安住在所缘的境界不散乱后,就不再以正知观察,这定心是否很清明?纵然清明能否有精纯坚固的正知力量等。

古德说:如果修定一经住缘,就什么都不分别了,这不但不是修观,即修止也说不上,为什么?正确的修止法一定要以正知,时时观照所缘才可以的。即在修止法中分出心的一分,观察此心是否和前面一样还是在所缘中。如果未住所缘,是因昏沉而生或是因为掉举而生。所以以正知观察时,是指在心住所缘后,提起有力的正念,在心住所缘将尽未尽的关头,即用正知观察,觉的所缘将要失去时,就要把正念力提起来,像这样多次练习,正念力就不会退减而使内心经常有明了精识的境界,就是正知的作用。可知修止法并不是专以一份心能安住于所缘即行、和完全不分别就是对的。如果这样,大部分时间当中就在细沉中过去了,或者连细沉境界亦未做到,而在重昏中度日。经书上甚至认为枉费人生,或种愚痴之因,妄念愈严重,择法智慧就会越钝。并且自以为是,生起骄慢的过失,都是因为陷于细沉没有正念正知而造成的。

总的来说,忘失所缘时,即以正念力,予以摄持,让内心明记所缘境。怎样明记?就是保持正念,时刻作意所缘境,时时刻刻地忆念所缘境,就不容易忘失。

又从时间上来说,一座中,正念正知互相取舍,时时忆念所缘,时时观照内心,如果能做到这样,时间上稍微长一点也可以。但初机行人,如果时间过长,就会生起妄念或起散乱心。或心昏沉,长时才觉察,不能很快就知道。或者虽然没有妄念,而为昏沉掉举所转等。所以初机行人适合把时间缩短,修定的次数增多。所以修定的时间长短是根据自己实际情况来定的。如果生病了,应当先治好病再修。

又这里说的分多次修习,并不是单指起身休息,也是指在座上稍微放松,不必起身而又入坐之意。

前面就是对治忘失所缘境等的方法,下文继续说明对治昏沉和掉举的方法,用正知。

这三类对治中,修止观之前的过失是懈怠,在修禅中的过失是忘念,已在禅定、住在所缘后的过失是昏沉和掉举,所以需要一一对治。

 

 辛三、第三种 昏沉、掉举过失(分二)

  壬一、认识掉举、沉没之相(分二)

   癸一、认识掉举相(分三)

    子一、掉举的所缘是什么

即指对于可爱的清净的境界。

    子二、掉举的行相

即指使心不寂静,心不内住,向外流动散乱,在三毒中,是贪烦恼所摄,爱著净的境界相状。

    子三、掉举的作用

即是能够障碍心念安住所缘,即心念安住在内所缘的时候,由贪着外面六尘等境界的掉举心,牵引内心,对于所贪爱的境界上生起散乱心而不能控制。古德云:在五钝使烦恼中,虽然都能引起心念不随意安住在所缘境上,但在定中一心专注所缘的时候,令心不能随意而安住,引起散乱,流荡于外面境界上的,其中就是以贪一分烦恼相应为最多。

行者修止时,又要认识流荡和掉举的不同。流荡不分善恶,例如在修止中,以观佛像为所缘的时候,而又想到供养那边去了等,这是流荡。流荡是随烦恼中的散乱,掉举如上所说是贪烦恼的其中一分,除贪烦恼之外,嗔慢痴疑等烦恼,虽然也会使心流荡,但不会常常起来,并不是修定的最大障碍。在修定时,如果是和贪烦恼相应引起的流荡就称为是掉举。如果不是和贪烦恼相应引起的流荡就称为散乱,可知散乱和掉举稍异。掉举又分粗细二种,都是属于贪烦恼所摄的烦恼,例如系缘于佛像时而流荡于六尘等可爱境界上很久才知道,把心收回来,这就是粗分的掉举。如果心住在所缘的时候又分心以缘于可贪爱可喜乐的境界上,这就是细分的掉举。

全部评论(0)

    暂无信息!

相关音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