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六、串习力
由第六串习力成就第九等持住心。
由上面精进力才可以成就最极寂静和专注一趣之后。这时保持修持心,就不需要特别努力,很自然就可以坐几天不出定,感觉很自在,不是很勉强,纵然腿痛不痛,都不妨碍静坐。所以《瑜伽师地论》说:由串习力等持成满,就是不需要特别勇猛精进,自然就能明静而住,不昏沉,不散乱,所以等持住心就成就了。“此时由善巧地修习前面八种住心之力,便能引起无功用转三摩地的生起。”
这六力中,思惟力和念力很重要。譬如静坐时,心生懈怠不想坐了,这时需要以思惟力改变想法。由忆念力,忆念定的功德等,就能重新修定,而得明静而住。不可以随顺懈怠而放逸,感觉不对就去睡觉,养成习惯之后,到时就得睡觉,不睡就不舒服。所以需要以这六种力来调顺,才能成就九种住心。得到第九住心的时候,初起一念,使令内心安住在所缘上,纵然不继续作意,由于有正念正知,也能相续不断,经过很长时间不会散乱,到此时不须相续作意,依止正念正知的功用。所以第九住心称为“不作行”,或称为“无功用行”。但引生此第九住心的无功用行,必要先生起大功用,相续依止正念正知后,引生一种妙三摩地之后才可以能在静中住很长时间,不会被昏沉、掉举等障碍法之所间断,这就需要第八专住一趣心。第八住心和第九住心,虽然同样的不会被昏沉、掉举等法所障碍间断。但第八住心,必须相续依止正念正知才行。所以第八住心称为“有作行”或称为“有功用行”。
要引生第八住心,先要对于微细沉掉等这些烦恼法,才得生起,即于灭除,完全不能容忍于心,所以须要第七最极寂静住心。
引生第七住心,先要对于这些恶寻思及随烦恼等法,了知散乱的过患,才能发起有力的正知,去侦察内心,使心不在这些烦恼法上流散,所以须要第五调伏、第六寂静住心,因为这二住心是由正知力所成就的。
引生第五第六二心,先要对于忘失所缘和散乱的时候,能迅速忆念所缘,并且能从最初开始,就可生起正念,使令不散乱,要做到这样,所以需要第三安住、第四近住之心,因为这二住心是由忆念和正念所成就的。
引生第三第四二种住心,要对于所缘,先能使心安住以及可以使令住心相续不散。要做到这二住心,须先要生起第一内住心第二等住心。因为第三住时虽有忘失所缘的时侯,但为时短,忘即知觉,马上即能摄回。第二住时忘失所缘时长,久才觉知,而后摄回。所以第三由于第二而来。第二的忘失所缘而能摄回,则又由于初住心从外驰中摄心一处住缘中来。能摄回心,又从听闻中来。这样先要随从所听闻的方法,善巧让心能安住所缘上(内住心)。既能安住,其次就要根据安住在所缘上,数数思惟,让住心于所缘上的时间,能稍微相续延长(等住心)。其次,如果在静坐中失去正念,起散乱的时候,应当迅速摄持内心,迅速地忆念所缘(安住心)。其次,更要生起有力的正念心,对于所缘刚开始生起,就让它不散乱(近住)。这样成就有力的正念之后,更要引发有力的正知(调伏)。在静坐能了知散乱失念、所缘昏沉、掉举等的过患,能侦察不散(寂静)。其次当发精进力,纵然有微细妄念、生起散乱时,亦能够没有一丝毫间隔的时间,予以断除(极寂静)。断除之后,使令静法,渐渐相续延长,修持再不会被这些散乱、烦恼等障碍所间断(专住一趣)。这功能生起之后,仗由精勤修持的力量,就形成串习的力量,而证得第九等持住心的无功用道转为妙三摩地。
现在再根据顺序总的说明,初、内住心,依于听闻,让心安住所缘。二、等住心,依思惟而修相续。三、安住心时,心若散乱,迅速予以摄回。第四近住心时,能生起不散乱之念。第五调伏、第六寂静住,能生起观察过失的猛利正知。第七极寂静住时,见到散乱的,才得生起,即能了知,断除相续。第八专注一趣时,依精进力,令心恒常相续。第九等持心时,能以无功用道,无间相续平等而转。由上可知,还没有得到第九住心的时候,行者要起功用,使令此心安住定中。既得第九住心之后,就是不特别生起功用,让心住于定中,这心亦会自然入于定中。但证得第九住心时,如果还没有得到轻安,还不是真正的禅定,更何况是观慧。
为什么第一内住心、第二等住心,称为是励力运转作意位呢? 因为在这二住的时候,心念对于所缘,必须励力运转自己的心念,才能住于缘中,所以称这二住为励力运转作意位。
为什么把第三安住位,一直到第七极寂静住心,都称为是有间缺运转作意位呢?因为在这五住中,还有昏沉、掉举在禅修中生起障碍,使静心相续有间缺、不能恒久,所以称为有间缺运转作意位。这其中从第三住到第六住时,在一座中,不能使定力不间缺,第七极寂静住心,好像可以无间缺、能恒久,为什么也是属于有间缺运转作意位呢?这是因为说第七住无间缺,是指没有粗的昏沉和掉举的间缺,而微细的昏沉和掉举间缺还是有的。又第七住的恒久相续,亦不如第八、第九的恒久相续。第八、第九二住心时,微细沉掉都没有,属于清净的恒久的。而第七住心,有微细昏沉和掉举的间缺,不得为清净恒久。并且第八住心时,昏沉、掉举不能产生障碍而能恒常修习,所以称为是无间缺运转作意位,这就是指没有细微的昏沉和掉举能障碍而说的。第九等持住时,住心中间,既没有间缺,亦不须要依特别功用作意,所以称为是无功用运转作意位。
如果是这样,初内住,第二等住心时,亦是属于有间缺运转作意。第三安住到第七的极寂静时,亦须要励力运转作意。而对于第一内住、第二等住为什么不说是有间缺作意位,后面的五住心,不说是励力运转作意位呢?
这是因为第一内住,第二等住时,自己的心住于所缘很短,不住于所缘时间长,这时,尚不能住定中,有什么间缺可说呢?第三到第七的五住心,住定已经平常了,所以立间缺作意之名。因此第一、第二两住予以励力的名字,三住到七住,虽然亦有励力在内,而转称为有间缺名字。
庚三、调整方法三(分五)
以八法断除五过失
又依《辨中边论》说:修止不能成就是由五种过失造成。第一、懈怠,第二、忘失所缘,第三、昏沉、掉举,第四、烦恼起不于对治,第五、已住缘中,强起对治。此五种过失,第一、第二两种过失会影响进入禅定,第三种会影响禅定的本质,后面的两种会影响禅定的发展,所以行者应该以八种对治法,予以断除,就能迅速证得止法。八法对治法,即指第一信心,也即指对禅定的信心。相信禅定方法,能够清净,净化我们的内心,并让我们得到智慧。第二是欲心,第三精进,第四轻安,依靠这四者就能驱除懈怠,其中前三种是方法,后一种是结果。还有四个对治方法,即指正念、正知、作思(即指修定发现散乱等,即于对治,这叫作思)、舍(即没有昏掉等保持平等平静不去扰乱动摇这个状态,让他一直保留持续名为舍)。怎样以这八法断五种过失呢?
辛一、第一种 懈怠过失(分三)
心未住所缘时,应先对治懈怠,如果不能灭除内心不喜欢修禅定的情绪,和修禅定的障碍懈怠心,刚开始就不想修习禅定或者纵然能修一次,亦不会继续坚持下去,很快就会退失。所以在修禅定之前,先要灭去懈怠的心理最为重要。所以古德说:“心住所缘前,应如何行者,即对于懈怠过患,用修习以除之。如于修定不生勇悍心,则乐住懈怠之心不能断。故对于定,不但不乐于修习,反而怯弱。即使偶得定力,亦不能久住而旋退失。所以在于住缘之先,以灭除懈怠为最要。”
凡使心能住所缘的,应该就如流水一样的相续不断,才能迅速生起轻安。所以刚修习禅定的人,除去饮食、睡眠之外,应该经常让心住于所缘中,使心相续不断经过几个月就能得定了。
暂无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