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6 调整方法三 昏掉生起原因 强起对治过失 是定非定区别 能杰法师 超越轮回修证次第

播放:0 时长:01:28:31 更新时间:2021-09-26

详情介绍

壬二、说明昏沉掉举生起的原因(分四)

昏沉掉举共同的生起原因,有四种。

癸一、不守护六根门头

不守护六根门头有二层意思。(一):在修行的过程当中,使令六根接触六尘,使心贪着六尘境界,这就称为不护六根。(二):不守六根即指六根与可爱六尘相接时,不能马上觉察,没有护持此心,所以称为不守六根。

   癸二、食不知量

即指饮食过多、过少,食少容易生起掉举,食多增加昏沉。或者,对于饮食的寒热性不了解,过食寒热性,而动宿病,所以使心不安,而生掉举昏沉。

   癸三、不勤悎寤

悎寤即指初夜后夜不舍禅修,使令睡眠中也不会生起不清净的过失。

   癸四、不住正知

即指不仅在定内要时时觉察沉掉,纵然在一切行、住、坐、卧当中,也要时时觉察,看看是否内心和法相应,又于修止的资粮退失,也是沉掉的因。

又沉没的原因,也有几种。

(一):耽着睡眠。

(二):疲倦过劳。

(三):心取于所缘,太过于舒适缓慢。

(四):专注修和观察修法不平等。

(五):偏修于止法,内心住于黑暗。

(六):对所缘境界,不喜欢缘虑。

 

又掉举之因也有几种。

(一):没有出离心。

(二):内心对于所缘太紧,过于执着。

(三):未能善巧串习修习,发起善法精进。

(四):由寻思亲人、乡土感情等动乱内心,不得安住。

所以,修持止法时,要断除以上过失,并且对于微细沉掉生起来的时候,都要以正知来觉察,并马上给予彻底除灭。有人认为微细的掉举、散乱昏沉等,初机行者很难给予断除,就不去断他,或者认为这些微细沉掉,既然不猛利,又不会恒常相续,又力量不大,时间太短,不会造业,所以不去断除,这些都是没有真正明白清净定法的修证过程。

所以行者若心散掉,即当用正念收摄此心,全心向内,安住所缘,先求住分,住心过久就容易为沉生起之因,此时又当用正知观察其心是否住于所缘中。如果已住所缘,就应当防备昏沉的生起,以策举其心。这样的修止修观,以正念正知,轮替而作,就得证没有过失的禅定。其中需要特别注意的就是,对于没有精纯坚实明了,仅是稍有澄静明净,就认为是真止,实际上还在微细的沉之中,如果对于这些不认识,就会在细沉中虚度时日,空过一生。古德云:初机行人,若心系于所缘执持之力过于太猛,这样虽有明了心,而掉举就会增加,使心很难安住。如果不用力,过于宽缓松懈,住分虽然会有,而沉没就会增加,对境就难以明了。所以修止观时,要善巧观察,或用止或用观,或用正知或用正念,调以适中,然后安心于根本所缘境界,让心明了而住,随力所能或多或少。但初机者,修时应短,次数应多。

 

辛五、第五种 已住缘中,强起对治过失

前面说要断除微细的沉掉,所以要用正知正念力去对治。在第八专注一趣住心的层次上已断除微细的沉掉,第八住上去之后,到了第九等持住心的状态,这时已经完全没有沉掉的不平等心了。这时如果再用行思法起大功力去防沉防掉,就会使内心反生散乱,所以这时候须要知道用舒缓让心住在舍中。这舒缓用舍心,是说舒缓而舍防护沉掉的心,不是舍掉心于所缘力和专注持守力。放缓用舍有三种情况。(一):放缓所缘。(二):放缓持力。(三):放缓对治的功用。在到达第九住时,就用放缓对治的功用,而不是放缓所缘力和专持力的二种。

用舍心在九种住心中,如果仔细分析就知道在哪一住才可以用。从初住到第五住,都有离沉掉的时候,但时间长短都不一样。到了第六住的时候,虽然住分时间长一些,但沉掉还是有的。到了第七住的时候,已经没有沉掉,但还是有沉掉想要生起的力量。到了第八住,这想要生起的力量亦断除。到了第九住时,才完全破坏沉掉的力量。因此在第九住时,才可用舍。所以《瑜伽师地论声闻地》中说:“于修止、修观的所缘,获得心平等性,及正直不乱,自然而转,不加功用,能够修习任何善法时,才可以用舍。”

结论

前面把欲界四种心法,细分为九住心,六力、四作意位都是出之于《瑜伽师地论声闻地》中。而这里所说的,有八断行对治五种过失是来之于《辨中边论》。论云:“依住堪能性,能成一切义,由灭五过失,勤修八断行”等这四句偈意思是说,要想证得禅定,一定要灭除五种过失,勤修八种断行,才能开发。“依住堪能性,能成一切义”,“依住”即指依于九住心的修法而得禅定。“堪能性”,得禅定后,才可以能够随意修习善法。修这九住心得定后,就是能得一切神通智慧功德的所依,所以称为能成一切义,但要证得九住心之因,就要灭去五过失,而勤修八断行。

所谓五过失。1、即指未修禅定时,懈怠是过失。因为不能加功用行,生起精进心,就不可能得定。2、在正修禅定时,忘失所缘及方法,是过失。因为忘失所缘及方法,心失所缘就没有地方可安住。3、正住在禅定中昏沉掉举是过失,因为沉掉,不能让人得到禅定,并且是禅定的最大障碍。4、沉掉生起时,不于对治是过失。不对治就不能灭除沉掉。5、已断沉掉,还要加大功用以行思为过失,因为既然已得住心,不放缓防护,住在舍心中,仅会起散乱的作用。

对治这五种过失的方法,就是上面所说的八种断行。现在再重复一下,对治懈怠的过失,就要修精进、乐欲、信心、轻安的四种断行。对治忘失所缘,要修第五正念的断行。对治沉掉,要修第六正知的断行。在定中对于昏沉不起对治时,要修第七行思的断行。已住等持,还作行思,要修第八舍心的断行。这心一境性的等持住心,如果不用离五过、修八对治之法,枯坐而修,以为就是修行,古大德认为多是种愚痴因,不正确的。

 

己四、是定非定的区别

行者应当知道,纵然修到第九住心,还是欲界的范围,只是随顺于止法的境界。如果在止法中,又证得身心轻安境界,才真正证得止法,已经到达了色界初禅定范围。有关于第九住心和初禅定的区别,下面详细说明一下。

在修得第九住心后,已离微细沉掉,已经能够长时间地修习,又不须要恒常依正念正知的功力,自然心住于所缘,如果还没得轻安,就不能算是得禅定,只是随顺止法的相似定。因为在修定过程中,如果没有轻安的生起就必定不能耐久地住在定中,可见自然同时而生的禅定是有轻安在内的。轻安感受分为二种,如果是普通轻安在九住心时已有,这里是指在得禅定后的殊胜轻安。所以称得九住心时,仅为止法(禅定)的随顺相。因为此时身心之中,还没有得到殊胜轻安的功德。怎样是殊胜轻安。一:如其所愿,心于所缘,能够如意安住。二:任愿入定出定。三:无疲倦和厌心。四:有坚固的住分。五:身乐心喜。有这些验证为基础生起的轻安,即为殊胜的轻安,但在九住心中,没有这些功德,仅是普通轻安而已。所以凡是还没得到真正的殊胜轻安之前,纵然不恒常依于正念正知,心住所缘也不散乱昏沉,并在行住坐卧之中,都在禅定境界,但还是欲界的心一境性范围,因为四威仪中,虽在定中,也只不过凭借修定的串习力尚有定境而已。

下面说明得到殊胜轻安就能成就止法的情况。

轻安的定义:即指止息身心粗重的烦恼,身心可以随意修习各种善法,移除一切不能作诸善法的障碍为职责。在修禅的过程中具有身心粗重的烦恼,对于各种善法,身心不能随意而转,也不能和善法相应。如果得到了身心轻安,就能远离身心粗重的烦恼,对于各种善法身心都能随意相应。这是因为轻安和定法相应时,相互增上,有了具足力量的轻安,也就有具足力量的禅定。有具足力量的轻安和禅定,就有了能除去烦恼和罪业等的障碍功能。如果单依定法来说,什么是身心粗重呢?即指在修定时,心缘一切境时不能随意安住所缘。身心粗重分开解释来说。身粗重,即指由各类烦恼所摄的内身,他会对乐意断除烦恼的心生起障碍。现在经过精进勇猛法断除烦恼时,已经离开身沉重,不能造作善法的障碍,并且得到了身体轻舒锐利,身体能随意作诸善法,这就是转身沉重为身轻安。古德认为,得到身体轻安时,身体轻软快乐,如洁白细软的棉花一样。一碰触,柔软华丽,没有对抗的妨碍。所以要作善法时,这身体就能随意轻利生起,所以身轻安正是身沉重的对治法。所谓心粗重,即指由烦恼所摄的内心,它能对于乐意断除烦恼心生起障碍,现在由精进加功用行断烦恼时,内心就会乐意系缘于善法的境界,离开不愿意断恶法的情绪,内心对于所缘或造作善法时,就能随意轻利生起,这就是心沉重转为心轻安,心轻安属心所法。


全部评论(0)

    暂无信息!

相关音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