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4 调整方法三 忘失所缘过失 掉举 沉没 能杰法师 超越轮回修证次第

播放:1 时长:01:25:48 更新时间:2021-09-26

详情介绍

初机者练心,内心虽然系于所缘的境界不一定就能安住得了,所以需要正念把心系于所缘境上时,如果念力稍微松懈,就要用正知监视着它,像这样不断地练习,自然就能得定。可知修止法主要是修正念法,正念就是坚定行相的心。修止法时如果没有坚定行相,心里纵然澄静明净,不能引生有力的正念,禅定不会得生。并也不能破除微细的沉没,没有破除沉没的修定,必定会有过失。所以想要圆满的修持正法,一定要善巧地修持正念,因为障碍禅定生起就是昏沉和掉举,念力一强大这二种障碍就没有了。如果不这样,心虽然在澄静明净的状态,仅只是把粗分的昏沉去掉,但细微的昏沉还在的。所以心在澄静时,必须有坚定行相明了的定解力(即坚固精纯的正念力),才能去除细微昏沉,如在修无分别的止法时,表面好像什么都不想,实际上还是以什么都不想作为所缘。因此,在修什么都不想为所缘时,也是不可以忘记什么都不想所缘的。古德认为在修止法的时候,以有色的木头石头等为所缘境,亦是可以得定,但没有特别的优胜处。如果以无色作为所缘,就有它的优点。一:比较容易除去昏沉和掉举。二:转入修中道观法时,比较方便。但以无分别心作为所缘的时候,亦是须要用正念的方法,观察妄心来来去去,但正念不动,这也就是缘心定,把自己心作为所缘境。修缘心定时,要做到明而能见,起而不着,无相不显,豁然开朗,就能见到本性。见自本性时,就是见到本来面目了。这种修法,刚开始时以粗心体为所缘,其次不忘失所缘,其次把心放下,自然安住。散乱起时,将正念时时提起,让正念极明显地安住在所缘上。所以这样的修持,还是属于修正念方法的范围。这种以心体为所缘开始修时,难度高点,但一得所缘时,得定就很容易。

 

“有人认为在修止时,把心提起来,紧紧地盯在所缘上,虽然可以破昏沉,但会引起掉举,当知让心长久地安住在所缘上,如果使心稍微放松,定心就容易生起,这就是善巧的修行。”实际上这样的修行纵然定分可以容易得到,而没有精进坚固的正知之一分力量,不知不觉入于沉中,时间久了,就很难生起智慧。所以古大德认为,这是未搞清生昏沉、和善巧修行的差异。圆满的修行应该同时俱有正知和正念的二分心力。因为在修定的时候,不是单单让心不分别住于所缘就行了,必须还有明净正知而住才行。如果认为,“心缘于所缘境的时候,有昏昧就是沉,令心明净没有昏昧,就是正确的修定”,这也是还未分清昏沉和沉没的不同。

平常人在修定时,只要让心能安住在所缘的境界不散乱后,就不再以正知观察,这定心是否很清明?纵然清明能否有精纯坚固的正知力量等。

古德说:如果修定一经住缘,就什么都不分别了,这不但不是修观,即修止也说不上,为什么?正确的修止法一定要以正知,时时观照所缘才可以的。即在修止法中分出心的一分,观察此心是否和前面一样还是在所缘中。如果未住所缘,是因昏沉而生或是因为掉举而生。所以以正知观察时,是指在心住所缘后,提起有力的正念,在心住所缘将尽未尽的关头,即用正知观察,觉得所缘将要失去时,就要把正念力提起来,像这样多次练习,正念力就不会退减而使内心经常有明了精识的境界,就是正知的作用。可知修止法并不是专以一份心能安住于所缘即行、和完全不分别就是对的。如果这样,大部分时间当中就在细沉中过去了,或者连细沉境界亦未做到,而在重昏中度日。经书上甚至认为枉费人生,或种愚痴之因,妄念愈严重,择法智慧就会越钝。并且自以为是,生起骄慢的过失,都是因为陷于细沉没有正念正知而造成的。

总的来说,忘失所缘时,即以正念力,予以摄持,让内心明记所缘境。怎样明记?就是保持正念,时刻作意所缘境,时时刻刻地忆念所缘境,就不容易忘失。

又从时间上来说,一座中,正念正知互相取舍,时时忆念所缘,时时观照内心,如果能做到这样,时间上稍微长一点也可以。但初机行人,如果时间过长,就会生起妄念或起散乱心。或心昏沉,长时才觉察,不能很快就知道。或者虽然没有妄念,而为昏沉掉举所转等。所以初机行人适合把时间缩短,修定的次数增多。所以修定的时间长短是根据自己实际情况来定的。如果生病了,应当先治好病再修。

又这里说的分多次修习,并不是单指起身休息,也是指在座上稍微放松,不必起身而又入坐之意。

前面就是对治忘失所缘境等的方法,下文继续说明对治昏沉和掉举的方法,用正知。

这三类对治中,修止观之前的过失是懈怠,在修禅中的过失是忘念,已在禅定、住在所缘后的过失是昏沉和掉举,所以需要一一对治。

 

辛三、第三种 昏沉、掉举过失(分二)

 壬一、认识掉举、沉没之相(分二)

  癸一、认识掉举相(分三)

   子一、掉举的所缘是什么

即指对于可爱的清净的境界。

   子二、掉举的行相

即指使心不寂静,心不内住,向外流动散乱,在三毒中,是贪烦恼所摄,爱著净的境界相状。

   子三、掉举的作用

即是能够障碍心念安住所缘,即心念安住在内所缘的时候,由贪着外面六尘等境界的掉举心,牵引内心,对于所贪爱的境界上生起散乱心而不能控制。古德云:在五钝使烦恼中,虽然都能引起心念不随意安住在所缘境上,但在定中一心专注所缘的时候,令心不能随意而安住,引起散乱,流荡于外面境界上的,其中就是以贪一分烦恼相应为最多。

行者修止时,又要认识流荡和掉举的不同。流荡不分善恶,例如在修止中,以观佛像为所缘的时候,而又想到供养那边去了等,这是流荡。流荡是随烦恼中的散乱,掉举如上所说是贪烦恼的其中一分,除贪烦恼之外,嗔慢痴疑等烦恼,虽然也会使心流荡,但不会常常起来,并不是修定的最大障碍。在修定时,如果是和贪烦恼相应引起的流荡就称为是掉举。如果不是和贪烦恼相应引起的流荡就称为散乱,可知散乱和掉举稍异。掉举又分粗细二种,都是属于贪烦恼所摄的烦恼,例如系缘于佛像时而流荡于六尘等可爱境界上很久才知道,把心收回来,这就是粗分的掉举。如果心住在所缘的时候又分心以缘于可贪爱可喜乐的境界上,这就是细分的掉举。

 

   癸二、认识沉没相

沉没,即指修止时,心念对于所缘,执持的专注力慢慢微弱下来,并且不能很明了执取专注的所缘境界。所以在修禅定时,心住在所缘中,纵然很澄净,如果对于所系缘的取境,不是很明了,这就是沉没的情况。平常人往往把心,虽然住于所缘而没有澄静明净的昏昧称为是沉。实际上昏和沉是不同的,所以有人一旦进入细沉,心念还是住在所缘之中时,就以为自己已经得定。因为没有传承和善知识的指导,以昏昧为沉,所以身在细沉中修定浪费时间,白白虚过,而不能自觉,又不能提升禅定,那就很可惜。

昏昧,根据《俱舍论》说是痴分所摄,身心粗重而不能修所缘。而沉没,并不是心不见所缘,是不见明了精确的所缘为沉没相,是随烦恼所摄。沉没和善性、无记性相通,昏昧则和恶性以及有覆无记相通。沉没又分粗、中、细三种的不同:

细的沉没和真的禅定境界很相似,因禅定中有专注分和明朗分,而细的沉没,也有此相似的住分和明分。这二者的不同只是在明了精识的力量上区分。即明了精识之力,刚开始心住所缘时,虽然具足,时间稍微长久一点,这种明了精识力量稍微退失,不能和刚开始相同,即已入细沉。

中沉,心念亦能住在所缘中,亦能明了和澄净,但明了的力量缺乏不能精纯。

粗沉,心念虽然能住在所缘中,但不能紧紧持系于所缘,而且已经对于所缘不明显了。沉没,大多情况之下属于无记范围,但亦有属于善性的,例如修观法时,心也能安住所缘,住心中也很澄净,只是明显的力量稍差一点,这就是属于沉没,亦属于善性。

除沉的方法,即系缘佛像,以及三宝的功德,思惟人身难得,日月光明等。在坐中,把心提起来,遮除心暗。沉由昏而生,或由心念对于所缘力量或兴趣不够,或向内收摄太紧等而引起。

掉举粗细二分一生起来就能觉察到,但沉没生起时不容易知道,并且细分的沉没,也有住分明分澄分,但就缺少精识的力量这一点。而精识力的有否最难辨别,所以有人往往误以细沉为真实的止法。


全部评论(0)

    暂无信息!

相关音频